搬库房文物不像普通的搬家具,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转运完。天灾来袭或许是特例,但面对文物安全,博物馆需要未雨绸缪。
近段时间以来,南方的暴雨与洪涝灾害不仅牵动着无数大众的心,也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爱好者对于文物安全的关注。例如受暴雨的侵袭,前不久湖南湘西里耶秦简博物馆就上演了一场文物转移的“保卫战”。防范天灾,博物馆应急机制如何?答案似乎并不如想像中那般简单。
与洪水“赛跑”
最近,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将举办一场为期3个月的展览,其展品汇集了中国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级文物占比80%,展品包括司母辛鼎、大禾人面纹方鼎、牺首兽面纹铜尊、象纹大铜铙等。
据悉,参加该展览的文物借展单位共8家,分别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就在日前,这些于6月底在北京完成点交、包装工作后出发的文物已经抵川。
众所周知,在文物的运输过程中,保障安全首当其冲。而在回忆起此番文物入川,三星堆博物馆负责点交的工作人员郭汉中依然心有余悸,由于湖南、湖北遭遇洪水,文物运输过程中,曾几次与洪水相遇。“一路上与洪水赛跑,有惊无险。”郭汉中说。
相比之下,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里耶古镇秦简博物馆的遭遇,则更加显得惊心动魄。6月20日,里耶古镇因大雨导致溃坝,溃坝的位置就在里耶秦简博物馆对面,相距不足200米,博物馆一度被水包围,甚至断电。
事发时,正受邀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秦汉礼仪培训的王辉参与了文物营救行动。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回忆,当天上午9点多,博物馆副馆长通知大家“洪水要来了”,并要求他和他的朋友迅速撤离,而自己在走出博物馆后发现,水位上涨极为迅猛,于是又和朋友返回博物馆,希望能“搭把手”。
经过同意,他们开始帮助工作人员搬运箱子。但没想到的是,“屋里的灯突然全灭了,一片漆黑。”幸好王辉随身装着手电筒。当天上午11点多,王辉走出博物馆,几分钟后,洪水已经漫过了他的脚脖子。
事后,里耶秦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里耶秦简已经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没有受到洪水影响。
不是那么好搬的
事实上,博物馆遭受暴雨的困扰,这样的事例并非今年才出现。
例如去年就曾有媒体报道,由于地势比较低等客观原因,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了洪涝的重灾区。仅去年入夏后的一段时期内,该博物馆遭受的“洪水”围困就已经达到了四次之多。甚至不夸张地说,这里是“逢暴雨必淹”。
据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因为如此,博物馆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被锻炼成了专业抗洪老手。尽管这位负责人的描述中有玩笑意味,却形象地反映出了该博物馆所面临的尴尬。据了解,为了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洪水围门,馆内量身订制了专门的钢制挡板,还有大量的沙袋、铁锹、撬杠等工具备用。
既然暴雨、洪涝频频成为威胁馆藏文物安全的“天敌”,那么博物馆是否又具备一定的预备措施?
“以我们的博物馆为例,下雨的时候,工程组、设备组的工作人员就会到馆内各处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漏水之类的情况发生。如果雨大,保卫科这边也会时刻绷紧弦,比如准备一些沙袋等。”南方某省会城市一家市级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我们博物馆还没有遭受暴雨洪涝的影响。万一真出现突发情况,博物馆当然会要组织将文物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安全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但库房的文物通常是大批量,搬文物不像普通的搬家具,短期之内根本不可能转运完。”
还需认真“做功课”
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道,据他了解的情况,比如里耶秦简博物馆此次的遭遇,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大部分秦简目前依然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内展出的只是少部分,所以相对来说,临时的撤离工作还不算特别艰巨,否则仅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是来不及保障所有秦简安全的。”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关于博物馆在防火、防盗、防水、防震等方面的安全保障,业内主要的参照标准是《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以及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相关管理规定。然而也有多年从事文博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标准主要针对的还是博物馆的日常。在洪涝这样的突发状况中,相关应急措施主要是靠博物馆各用各的处理方式,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至于有建议说建立一个应急库房这样的做法,据我所知业内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另一方面,采访中多位文博机构的人士均表示,像洪涝灾害这样的“天灾”,根源还是在于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给力与否。在他们看来,仅凭博物馆自身的力量,难以完善地去做好“未雨绸缪”,而是需要多方面配合,比如部门配合建立一定的预警机制等等,而关键则在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与相关主管部门是否真正把文物安全置之首位”。也有人认为,天灾直接波及馆藏文物安全,这样的现象出现的几率实在太低,相比城市,对此更应当引起重视的是那些县级博物馆。不过这又延伸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些博物馆在防范意识、资金与人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当然,虽然对洪涝等灾害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社会问题的层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就完全失去了主动性,有业内人士就此表达出了担忧,“现在博物馆越来越多,一些博物馆在建立之初只想到要大、要气派,而不是首先去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考虑地势选得是否得当,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过关。举个例子,江西赣州的‘福寿沟’排水系统修建于北宋年间,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赣州每年汛期的降雨量也非常大,但正是由于‘福寿沟’的存在,才保证了当地的‘千年不涝’,这说明了什么?对博物馆建设管理而言是不是也能引起一定的反思?光靠简单转移了事并不是周全之策,文物的安全需要业界时刻警醒和认真‘做功课’。”
或许,天灾难料,文博机构一己之力仍显单薄。然而,特例演变为一种社会问题的凸显,最起码应当“绷紧弦”。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