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之器型典型器物
[唐]黄釉绞胎碗 高4.2厘米
[唐]黄釉绞胎枕 枕面长14.6厘米
绞胎的相关研究
1952年,陕西咸阳唐开元二年(714年)杨谏臣墓出土一件绞胎盂,是目前通过科学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绞胎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于 河南巩义黄冶窑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绞胎器标本。考古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绞胎工艺的渊源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孙机在《绞胎器与瘿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12期)一文中指出,绞胎工艺的出现 与“瘿器”有密切关系,即“瘿器说”;杨静荣 《谈陶瓷装饰工艺——绞胎》一文以及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支持“犀皮漆器说”;屈志仁则在《绞胎、“绞釉”和流沙笺》(《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四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一文中则支持“玻璃器说”。
根据现有公布的资料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家单位共收藏有唐代绞胎器50多件,另外台湾及海外亦收藏有10件左右。而私人藏品因情况复杂,故数字不详。综合考虑是否为墓葬、遗址或窑址出土品以及流传有绪的名品、孤品等因素,大陆收藏唐代绞胎器质量最好,尤其是考古发掘品占有绝大多数,它们造型丰富,纹饰精美,而且来源清晰,堪称该类器物研究的标准器。
[唐]棕黄釉绞胎盒 口径5.5厘米
[唐]巩义窑绞胎三足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1厘米
绞胎的工艺
所谓“绞胎”,其制作工艺就是把配出的不同色调的泥料切成薄片,相间堆叠,按要求挤压、绞揉或拼接制作成型,然后施釉,入窑焙烧。柔软的色泥因扭曲掺和,便呈现出类似树木年轮、花岗岩或花卉一样的纹理。它是唐代兴起的一种特殊工艺,也称绞胎或绞泥。目前已经发现的唐代烧造绞胎器的窑口有河南巩义的黄冶窑与白河窑, 陕西长安醴泉坊窑等,其中以黄冶窑为代表,不仅产量大、形制多,而且花纹美。
通过整理与研究发现,唐代的绞胎器以枕为最多,且多出土于北方唐墓,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瓷枕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作用。而窑址,特别是巩义窑址大量出土的绞胎标本,与各地城址中出土的绞胎器可以完全对应,甚至极具相似性, 因此生动再现了该类产品由生产、运输到销售与消费的一系列完整产业链条。由于地缘接近的优势,唐代巩义窑绞胎工艺并未因改朝换代的历史硝烟而随风消逝,而是以焦作当阳峪窑为代表,在宋代继续发展壮大,但该窑的绞胎产品则不再以枕为主,而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了。
本文编辑整理自北京 / 杨俊艳《泥火幻化的唐代绞胎艺术》一文,已做删减,原文刊载于2018年《收藏》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