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4891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图片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底部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简介
雍正款仿钧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12厘米。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犹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型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
相关知识科普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扁瓶
又称扁壶。圆口微侈,长颈,腹部扁圆,椭圆形底。这种造型是明永宣时期受外来影响而烧制的。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唐英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