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揭钵图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揭钵图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14751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揭钵图卷❖图片
揭钵图卷❖简介
《揭钵图》卷,元,绢本,设色,纵31.8厘米,横97.6厘米。
无作者款印。引首清倪灿行书图名:“揭钵图真迹。世传揭钵图所在都有,然赝本甚多。惟此卷神气古穆,用笔精妙,其为善本无疑,真可宝藏也。康熙癸亥秋七月雁园倪灿题。”癸亥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幅倪灿书“宝积经:鬼子母者是鬼神王般若迦妻,有子一万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宾迦罗。此鬼子母凶暴妖虐,杀人儿子以自啖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尔。时即取其子宾迦罗盛着钵底。鬼子母周徧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忧悉烦恼。传闻他人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问儿所在。时佛答言:汝有万子惟失一子,烦恼忧愁而推觅耶。世间人民或有一子或三五子,而汝杀害。鬼子母白佛言:我若得见宾迦罗,永不杀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见宾迦罗于钵下。尽其神力不能得取,还求于佛。佛言:汝今受三皈五戒,寿尽不杀,当还汝子。鬼子母如敕受于三皈及其五戒。受持已讫,即还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叶佛时羯肌王第九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鬼形。秣陵倪灿书。”清刘树勋书“同治七年岁在戊辰五月既望并州刘树勋敬观。”钤倪灿“臣灿之章”、“雁园”、“倪灿之印”、“清华侍从之臣”,刘树勋“树勋之印”等鉴藏印,共14方。
此图系佛教故事画,描绘佛世尊为惩治鬼子母而将其幼子宾伽罗扣于钵下,鬼子母遣众小鬼意欲揭钵救子的情景。图中佛世尊神态安然地趺坐在莲花座上,众天神手执兵器耀武扬威地护其左右,正藐视地静观众小鬼徒劳无功的揭钵场面。小儿于钵中哭叫着张手求救,小鬼们不遗余力地用尽各种方法抢救,鬼子母面带忧色地被众孩儿团团围住,她显然已为解救幼子而心力交瘁。
作者通过对处于尖锐冲突中的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的个性化描绘准确地表明了他们不同的地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令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画面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内聚力。此图中对小鬼的描绘最为生动。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幽默诙谐地表现了造型夸张变异的小鬼。通过他们绳拉木撬等忙乱的举动赋予画面强烈的动感并烘染出紧张激烈的气氛,从而准确地表达了揭钵的创作主题。图中不同的形象用不同的笔墨线条勾画,武士及小鬼以粗犷的墨线勾描,通过对他们坚实的皮肉筋骨的刻画表现出他们的力量和所具有的勇猛精神。佛世尊及仕女、童子用轻柔的细线勾勒,通过衣料柔软的质感衬托出他们纤秀婉约的姿容。全幅用勾线填彩法,色彩厚重丰富,有早期壁画的风格,给人以活泼明快的视觉感受,令画面显得不过于沉重。
清内府编撰《秘殿珠林》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鬼子母
佛教护法神名,梵文Hārītrī的意译,音译为“诃梨帝”,亦称“欢喜母”、“鬼子母神”。《毗奈耶杂事》卷记载:鬼子母是王舍城娑多药叉之女。她与犍陀罗国半叉罗药叉长子半支迦药叉结婚,恃其豪强,日日以王舍城内童子为食,以报宿怨。释迦如来闻之后,对她加以惩治。经过佛的度化,她放弃了恶愿并勤心护服僧众。
仕女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