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 |
时代 | |
门类 | 钟表仪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4194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图片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简介
瓷青纸简平星盘仪,清康熙,直径32.2厘米。清宫旧藏。
简平星盘仪是将天球坐标立体投影到平面上而制成的,故其有平面天球星盘之名,又称为简平仪。它用于夜晚观察星辰拟定星象或星位,白天观察日影确定时刻。
简平仪属于星盘类。星盘是西方古代天文测量的基本仪器之一,也是星占学家用于星占活动的工具,西方广泛地使用星盘来测量天体地高度。星盘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中世纪的欧洲和阿拉伯国家也很流行。元初星盘曾传入中国,但由于与中国传统的赤道坐标不相宜,一直未能引起重视。明朝末年,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再次将星盘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熊三拨编译了相关的理论书--《简平仪说》,李之藻等人编著了《浑盖通宪图说》。
这件瓷青纸简平星盘仪采用赤道坐标,因仪器上未安装窥器,就功能而言,只是一件演示性仪器。
相关知识科普
天球
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处位置,它的半径无穷大,这个圆球称作天球。地球以外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各自的投影,人们在说明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时候,可以把天体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这称作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地球的赤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作天赤道。有了天极和天赤道,天球就有了它自己的经线和纬线。
简平仪
为星盘之属,是由星盘简化而成的天文仪器。星盘是一种测量天体高度、求测时刻的仪器,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问世,发明者可能是希腊的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元代,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将这种仪器传入中国。据《元史·天文志》载,扎马鲁丁为元朝制造了7件天文仪器,其中“兀速都儿剌不”就是星盘。但由于星盘采用的是黄道坐标,与中国传统的赤道坐标不相宜,因此未能引起朝廷及有关学者的重视。直至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再次将西式星盘传入中国。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年)御制一件简平仪,并配有《御制简平仪新仪式用法》的说明。所谓“新仪式”即指这件仪器采用的是赤道坐标,并增加了西历中不曾有的二十四节气表,突出了中国制造的天文仪器的特色。
天体
宇宙中物质的任何集聚形成的天文研究对象。多数呈球形,如同地球能环绕自身轴线旋转,迅速运动着。可分成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类。银河系内太阳系以外一切非恒星状的气体尘埃均称为“星云”;发热发光的天体称为“恒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称为“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称为“卫星”。
赤道
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明末来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字西泰。他在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支持下,于万历十年(1582年)来华传教。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到北京,进呈自鸣钟等物,并与士大夫交往,主张将孔孟之道、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同时他也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自制地图、地球、天体仪送给官员。其主要译著(合作)有:《几何原本》前 6卷,《测量法义》,《勾股义》,《畴人十篇》,《同文算指》前编、通编,《圆容较义》等。
李之藻
李之藻(1656-1730年),字振之,号淳庵居士,浙江杭州人。明代科学家、翻译家。万历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与徐光启等学习历法、地学等。译著有《新法算书》、《浑盖通宪图说》、《天学初函》、《同文算指》、《名理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