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珐花人物纹罐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珐花人物纹罐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62721)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珐花人物纹罐❖图片
珐花人物纹罐
珐花人物纹罐底部
珐花人物纹罐❖简介
人物纹罐,明,高35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23厘米。
罐圆唇,短颈,丰肩,鼓腹,瘦胫(jìng音敬),近足处外撇。罐身有明显的接痕。通体珐花釉装饰。纹样的安排从上至下共4层,颈部饰朵云纹,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绘仙人楼阁,周围辅以云纹,近足处饰变形莲瓣纹,内有如意头。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器身凸起的线条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层立体图案,使之既有工整的图案特色,又有传统的绘画效果。
珐花系用贴花、堆塑、等手法进行装饰后,经二次烧成的低温釉陶器,它吸收了壁画使用的沥绘方法,先在经的陶胎上用一种特殊的带管泥浆袋勾出凸起的纹饰之轮廓,经过素烧然后在轮廓内分别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窑焙烧而成。珐花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代逐渐衰退。主要产于山西晋南地区。其产品以黄、绿、蓝、紫为主要色釉,底色多为孔雀绿和孔雀蓝,极少以黑色为底色。珐花原为陶胎器,明、清时期用瓷胎仿制成功。它与琉璃釉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属于一个系统,所不同的是琉璃釉以氧化铅作主要助熔剂,而珐花釉则用牙硝(KNO3)作主要助熔剂。传世和出土的珐花器多为香炉、瓶、罐或仙佛人物,生活用器很少。
珐花器以明代的制品最精。其主要装饰图案为民间常见的人物、花鸟等。除堆塑外,还用刀刻装饰,这样就在器物表面形成立体图案。
相关知识科普
珐花
珐花又叫“法华”。其制作是在器面饰以素面凸起的或堆贴的纹饰,施以蓝、绿、紫等彩。原系砂胎,创烧于山西蒲州、泽州一带。景德镇所制的珐花器为瓷胎,器形以瓶、罐及佛前供器较多。珐花始于元代而盛于明代,清乾隆以后很少烧制。
花釉
文献上称“花瓷”,主要指唐代北方瓷窑生产的一种瓷器,其中以鲁山花瓷为代表。一般在黑釉、黄釉、黄褐釉或天蓝釉上施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或作有规律的排列,或任意挥洒,彩斑或形似树叶,或似云霞,或呈岩浆状分布器身,再经高温焙烧,釉彩熔融流动,呈现出绚烂斑斓的艺术效果。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镂空
镂空是瓷器的装饰技法之一,也被称作“镂花”或“透雕”。它是将器物胎体上的纹样镂通,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素烧
将成型而未上釉的坯体先进行一次焙烧,称素烧,温度约在800—1100℃以上。唐三彩器一般采用二次烧成法,即先素烧,然后施彩色釉,再第二次烧成。
景德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