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
时代 | |
门类 | 铭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9341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图片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简介
纵:24厘米,横:31厘米。
此为明拓本,五十一开,“钜鹿”、“冶”三字未损。
石铭刻于汉永平六年(63年)。铭文记汉永平六年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之事。隶书字体,有篆势,浑朴苍劲不可及。刘熙载《艺概》云:“《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之古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隶中之篆也”,杨守敬谓《平碑记》云:“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該摩崖原在陝西省褒城北石門,现藏陕西汉中博物馆。
该摩崖因年久为苔藓所封,故人莫知之。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始为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但此后六百余年又满被苔藓,无人间津。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此刻在晏袤以前的欧、赵、洪三家著录中均未及之,至南宋娄机《汉隶字源》始见著录。字与《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并为汉著名摩崖,而且年代最早。铭文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书法亦别具特色。其结字方古舒阔,因自然石势作字,字之大小及笔画的长短、粗细皆参差不整,没有波磔,天真朴拙而很有气势,保留了早期隶书的许多特点。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相关知识科普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
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毕沅
毕沅(1730—1797年),字秋帆,江苏人。清乾隆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其它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
波磔
隶书笔画名称。向左下方的撇称波,向右下方的捺称磔。波磔对称,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黄易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