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1876—1970)生于浙江绍兴柯桥镇,名年,字静山,号半丁,斋号甚多,常用的有敬洗堂、饮雪庐、五亩之园等。陈半丁祖上自明末起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家境贫寒。其年幼时即父母双亡,生活坎坷。15岁时,陈半丁在兰溪一家钱庄做学徒时,开始接触笔墨,自此一发不可收,其自述“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
△陈半丁 1923年作 花卉 136×41cm
1895年,在陈半丁19岁时,他随表叔吴隐来到上海,在严信厚家做伙计,以拓印、刻帖及楹联为生,业余时间一心学画。其间,他有幸得到了吴昌硕、任伯年、蒲华、吴石仙、杨伯润、陆廉夫、顾麟士、黄山寿、吴糓祥、金心兰等诸位海上画坛前辈的指点和教诲,“方知笔墨情趣,用意立法,超逸枯润与气味神韵、虚灵巧拙之奥”,尤其是从吴昌硕、任伯年身上获益最多。
△陈半丁 1927年作 珊瑚枝图 95×37.5cm
作为“海派”弟子、吴昌硕与任伯年的传人,陈半丁于31岁时(1906年)受当时京派名家金城力邀,北上京城,开启了他“南风北渐”的历程。在吴昌硕、陈师曾、金城等人的推荐和帮助下名声鹊起。吴昌硕曾为弟子能在北京打开局面而于1910年亲赴北京,盘恒数月,将陈半丁推介于当时的北平艺术圈,并亲自为他撰写书画、篆刻润格。
△陈半丁 1926年作 天竺图 124×47.5cm
在当时的京城,陈半丁与陈师曾并称“二陈”。1917年,陈半丁与齐白石相识,并成为至交,他的创作对齐白石启发很大,并且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也起到推动作用。陈半丁也是20世纪早期中国画的教育家之一,早在1918年就在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授,成为近现代学院中国画教育最早的教授之一。1920年,陈半丁参与了由金城、周肇祥、陈师曾、徐燕荪等人创建的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历史意义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923年、1926年,“京派”中最具领袖地位的陈师曾和金城相继去世,陈半丁开始挑起大梁,成为“京派”重要的奠基人。
△陈半丁 1939年作 松猴图 83x44cm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给予了陈半丁极高的礼遇,并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与齐白石合作的《松石牡丹》图作为国礼由毛泽东签名赠与印尼总统苏加诺,据说这是唯一一幅有毛泽东签名的画作。苏加诺去世后,此画辗转流回中国,后在北京翰海2005年春拍上亮相,并以2035万元高价成交。
△陈半丁 秋色 140×95cm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政治上极左思想和艺术上“以素描来改造国画”的融合派的影响,使传统中国画受到严重影响,这在京城表现得尤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势,陈半丁团结众多“京派”画家,积极奔走呼吁,设法解决老国画家的生活问题以及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其倡议下,政府于1954年正式成立“民族美术研究所”(即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身),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美术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