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中学历史的人,在学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这一段时,都会看到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画,记录了这个历史时刻。这就是画家蔡亮、张自嶷创作的《三大主力会师》,它艺术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宏大场面。将士们有的喜极而泣,有的紧紧相拥,有的互相倾诉遭遇,这个经过血雨腥风洗礼后的会师,让每个观画者都感到了来之不易的喜悦。
△《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十几天后,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途中,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跨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最后的会师自然激动人心。
油画《三大主力会师》表现的就是这个令人激动的历史场面:脚下的土岗带有明显陕甘宁地貌特征,红军战士们欢呼着、奔跑着,兴奋激动,真正演绎出“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欢聚景象。画家采用动态构图,使用红灰的暖色调,明亮晴朗的光线,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画面整体架构动感强烈,尤其是迎风飘扬的三面红旗,分别标注红一、二、四方面军,让画面气氛热烈活泼,充满欢乐与期望。
△《三大主力会师》局部
画面中心的上方,有三位紧紧抱在一起的红军将领,他们分别代表红一、二、四方面军,原地修整的是红一方面军,拉着战马、扛着机枪、背着斗笠、风尘仆仆赶到的是红二、红四方面军。画面中人流分为三股,从右而上,从左而右,从右而左,都在向心聚集,构成胜利大会师的场面。
画面的中心,与上方三位代表性的红军指战员相呼应,左下方是三位背着斗笠、穿着皮袄的红军战士,右下方是头扎羊肚毛巾的老赤卫队队员,紧挨着他的是笑意盈盈的红衣女孩。这在画面上安排得非常巧妙,为稳健的三角形内构,带来的好处是画面既动感又稳定。
作品的光线牢牢吸引了观看者的视线。蔡亮非常擅长光影的运用,画面上被光照亮的人物轮廓生动凸显,背光的部分则隐蔽在阴影之中。光影产生的强烈对比,反衬出人群的欢乐,让观者也不自觉地收到欢乐气氛的感染。
蔡亮、张自嶷都是擅长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画家,他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红色经典作品,代表作有《延安火炬》《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南泥湾》等。他们艺术功力扎实,可以在画面上调动千军万马,同时又在叙事结构、英雄形象塑造以及技法表达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让观者看来,每每观看都可以唤起对革命年代的记忆,感受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中国人的胆识和气魄。
蔡亮(1932.9-1995),福建厦门人。1949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等大师。毕业后他受到了错误的政治批判,分配到西安美术家协会从事美术创作,1978年调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
在此后的20多年里,蔡亮与陕北农民朝夕相处,他创作了大量表现,塑造陕北农民形象的画作,还开始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1981年,蔡亮调任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晚年时期,他开始创作以晚清和近代题材为主的历史画。比如参考《皇帝的新装》创作的《太后新装》,以剪辫子为视角的《完成的和未完成的》。蔡亮利用这些冷幽默的发达方式,传递出了自身的深刻反思。
蔡亮延续了徐悲鸿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大大丰富了其内涵。以往的教学中,经常把素描理解为明暗面关系,这就出现了学院派的迂腐,只强调理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但是蔡亮解决了这问题。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蔡亮非常注重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他认为历史画应该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蔡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画作,没有把最主要的位置留给伟大的领袖,而是给予了少年儿童,这体现了艺术家独立自由的思想,以及对另辟蹊径的创作理念。
蔡亮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浙江油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擅长油画、壁画。如今,《延安火炬》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贫农的儿子》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如果你想看这三幅画就记好了保存地址哦。
张自疑(1935-)江西萍乡人。193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独立代表作有《南泥湾》、《铜墙铁壁》、《安寨腰鼓》、《花灯迎春》等。与蔡亮共同创作作品有:《枣园来了秧歌队》、《三大主力会师》、《延安儿女怀念周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