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艾克兄弟是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和扬·凡·艾克(1385/90—1441年)兄弟。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向胡伯特·凡·艾克订制祭坛画,他画了10年,未完成就去逝了,后由弟弟扬·凡·艾克继续完成,安置在根特圣贝文教堂。这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由于《根特祭坛画》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凡·艾克兄弟成为欧洲油画的创始人。
《根特祭坛画》,凡·艾克兄弟,尼德兰,纵375厘米,横520厘米,1415-1432年,现藏比利时根特圣巴蒙教堂
作为15世纪尼德兰美术的标志,《根特祭坛画》这幅出现在尼德兰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巨制,具有一种里程碑的意义。题材虽来源于宗教,但画家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和赞美的态度,以及对人物的细致和写实的描绘,构成了这幅作品的基调,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并具有无穷艺术魅力。《根特祭坛画》可以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色彩鲜明,辉煌艳丽,经过数百年之后,画面仍然如初,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绘画技法上的突进。所以,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
△《根特祭坛画》(打开祭坛前的外层画作)
尼德兰的文艺复兴较意大利迟一些,其发展也较缓慢,这是由尼德兰的地理与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尼德兰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旧习俗和宗教观念深入人心。尼德兰先后受法国布甘地公国统治和西班牙武装势力的控制,人民的反封建与反异族压迫的斗争,往往遭到血腥的镇压,而内部新旧势力的对立与形势的复杂性,使这种斗争更带有持久性,由此决定了尼德兰在15到16世纪时期艺术文化发展的曲折与缓慢。15世纪时,尼德兰也受到意大利进步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作用,然而艺术的发展,仍旧受到中世纪世界观的束缚,它与正在形成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发生着剧烈的矛盾。
△《圣母》局部
《根特祭坛画》是一种多翼式“开闭形”祭坛组画。这幅祭坛画,乃置放在教堂圣坛的前面,木板组成,由内外共20个画面构成一种折叠式画障。每逢节日的礼拜盛会,祭坛的两翼伴随着音乐旋律被徐徐打开,辉煌夺目的12幅祭坛画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现将这整幅约343×440厘米大的祭坛画的所有画面逐一作些分析介绍。
△《供养人》局部
这套组画在平时,由于祭坛两翼合拢着,只能看到它的外侧,外侧的画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画的是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个,分隔在屏风的弧形顶部。中间一层画着传统题材《受胎告知》,在这一层,空间比较宽敞,报知喜讯的天使与满怀激情的马利亚,被分别安排在四幅的两端。中间描绘着空阔的房间,除了窗台、壁龛以外,没有什么陈设。光线从窗外射入,环境极其单纯,透视感极强。似乎为了强调马利亚的圣洁,细节处理得很简约。中间的窗台露出城市的景色,给人以当代人的起居生活的印象。洗脸盆与挂着的洗脸巾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甚至连壁龛内一物件的高光都纤毫无遗地描绘出来。在天使与马利亚的画面背后还有依稀可辨的花格窗棂、书本等细节,天使背后的阴影非常写实,显示了风俗画的特色。
下面的4个画面,中间两尊雕像为施洗约翰与使徒约翰;两边是供养人约多库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布柳特,他们都占满画面。供养人跪着,作为祭坛画的捐献人,表示对基督的虔诚。这两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征。画家的技艺甚高,形象神态逼真,结构严实。中间两尊雕像的摹绘,则运用了高度熟练的素描技能,画在神龛里几可与雕像乱真。可以看出这两位画家在造型写实能力上的造诣,这也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祭坛屏风在管风琴庄严的圣乐声中徐徐展开时,内面的全部画面则更显得光辉夺目,令人神往。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画一下子象发光的金子一般,使人眼花缭乱。这12幅画随着圣曲的悠扬节奏突然显现时,会把信徒的感情升华到一个神化的境界,从中获得了强烈的美的感受。 这12幅画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三幅画着上帝、圣母与施洗约翰。
正中的上帝是这三幅画的核心,他比周围其他人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双目直视,毫无表情,这是一种画上帝的公式,人们已习惯了这种最高形象的木讷感。他左手持权杖,右手微举为祝福的仪式。但上帝身上那件镶金大红袍却被画得极有生气,画家似乎有意把艺术的感情投在这件袍服的褶襞上,而不去刻画他的脸。在这一层,以这一尊偶像为中心,庄严地摆开了圣秩的阵势。左右两侧的圣母与施洗约翰,形象比较潇洒自如,色彩也很饱满,人物虽相对而坐着,但姿势丝毫不显得局促。
△《施洗约翰》局部
在中央下层的一幅是《羔羊的颂赞》,它也是整个组画的核心,是一幅最富戏剧性的横幅面的宗教传说场面。这个题材取自圣经《启示录》第七章第九、十两节: 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地各方来的,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大声喊着说:愿救恩归于坐在宝座上我们的神,也归于羔羊。
△《羔羊的颂赞》
△《羔羊的颂赞》局部
圣经上是这样写的: 约翰到了天上,见到一宝座,宝座上放着一本圣书,上有七道印封着。约翰想读它,但没法揭开这七道印封。正在发愁之际,宝座周围的长老中有一人劝约翰别犯愁,印封可以揭开。此时,宝座上出现一只被伤害过的羔羊(象征以色列人在世上受难),羔羊有七角七眼(象征耶和华的七个灵)。羔羊便拿起圣书,周围四个活物和二十四个长老见此情景都跪下礼拜,一个长老对约翰说,唯有它可以揭开七道印封。
这是一幕富有神秘色彩的场景,但画家尽可压缩宗教的抽象含义,赋予颂赞自然与美丽的生灵的内容。在这幅画上,众多的长老、圣职人员、天使与男女信徒们的形象,是运用细密画的功夫一个个仔细地描绘出来的,构图采用中轴线对等划分,场面显得肃穆而又呆板,自然风光画得很好,显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