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和田玉的热度一再提升,民间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鉴定“专家”,而且他们往往都身怀绝技,还时不时的就能传授给大家一些小妙招。
反观参玉自己,虽是个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仔,但苦于局限在书本上那点可怜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室那几枚标本上,在进入社会之初,确实缺乏实践经验。
但在这个领域中闯荡了20余年,又曾经长期为公司采购玉石之后,我借此检验了不少当年在书本上学到的空泛理论,也就自然拆穿了许多伪装成科学检测手法的荒诞举动,
摩氏硬度6.5左右的确是和田玉的物理特性之一,但它并不可以作为确定其真伪、评判其优劣,并以此推理出其产地的依据。
况且和田玉硬度的测定要依靠专业仪器才能准确完成,民间高手们推荐的用小刀划,以破玻璃刻的方法殊非可取。如果再遇上高碳钢又或者什么特殊处理过的玻璃,损毁了玉器更是得不偿失。
据我了解,凡是采用这种手段鉴定玉石真伪的人,反而都没听说过“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说法。而他们的具体操作手法也多分为两派。其一是直接灼烧玉石本身,而这仅能对最低级的树脂仿品有些作用。
其二比较匪夷所思,是用一根头发绑在玉石上,然后用火去烧烤其附近的玉石,再看头发是否会为此断裂。据我猜测,之所以要这样做,多半是为了测试玉石的导热率。
可是和田玉的导热性本身也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更是无关乎其真伪。而且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部热导仪取而代之了。只是它在珠宝行业中仅是曾经作为鉴别钻石的利器而已,如今也早就基本被淘汰搁置啦。
至于是否有人将上述的文学修辞信以为真,用烈火焚烧玉石三日三夜的方法去鉴别和田玉,我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叫您赶上这样的闹剧,还是规劝他学学什么是“无损检测”,再从事这个行业吧。
可能是因为听业内人士经常把“密度”这个词挂在嘴边的缘故,所以有些妄人便煞有介事地找来量杯、天平,装模作样的以初中物理实验水平测定玉石的密度,并以此评价其质量好坏,推断产地。
只可惜我们通常所讲的“密度”实非“比重”,而是特指其微观结构中矿物颗粒的细腻程度,以及彼此间距离与相互附着应力的大小,乃至由其构成的宏观致密度。
所以用貌似专业的比重法去衡量玉石的优劣非但不客观,而且还有望文生义之嫌。例如许多俄罗斯白玉的比重就很可能略高于新疆子玉,而这两者的温润度实存着天壤之别。
和田玉的鉴定与收藏即需要科学的加持,也少不了文化修养的从旁辅助。但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着手,都得脚踏实地,其中来不得半点炫技花活,掺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否则最终受骗上当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