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说任何一块好玉,经过人工雕琢,才会赋予它更高的价值和魅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京玉雕可谓是代表了北京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而北京市玉器厂不仅培养了几代玉雕大师,更传承了北京玉雕特有的皇家气质。
和田玉籽料
追溯:玉雕始于七千年前
玉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阶段,祖先们当时用玉石制作成像镞、矛、刀、斧等工具和各式各样的装饰品。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萤石制作璜、管、珠一类的装饰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北京玉雕与其他玉雕相比,质地坚硬、晶莹细腻。它色彩绚丽,玲珑剔透,并十分注重造型,具有宫廷艺术的风格。玉雕由于原材料本身就很昂贵,因此在古时一般是有钱人和皇室随身佩戴,当时一大批玉器艺人云集在北京崇文门花市一带,这就慢慢形成之后中国的玉器中心。
传承:继承北京玉雕的皇家气质
“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遮瑕为瑜”是北京市玉器厂的重要法则。玉器厂成立于1958年,所生产的玉雕产品继承了北京玉雕作品皇家气质,圆润、厚重、浑朴。工厂培养、造就了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的15名国家级玉雕工艺美术大师、28名北京市级玉雕工艺美术大师及众多优秀技术工人,创作出大批堪称国宝级的玉雕珍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大户,并连续八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刘春明说,玉雕工艺是2008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而后北京市文化部非常关注,并一直支持职工培训、增添工作室设备,对于传承和保护这项悠久的技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雕琢:百种工具造就精湛工艺
“吱……”,进入北京市玉器厂的厂房内,便能听到机器的声响。一间厂房内坐了十几个技师,他们每人面前都有一个名叫水凳的机器,水凳主要由一个长方形的水槽组成,水槽一侧有一个滋水的小管子,它时不时向玉石喷着水,以降低切割时所产生的热量,避免玉石因过热断裂。
水槽上面立有一块拱形板,这是为了遮挡切割时所产生的粉尘,以免溅到技师的眼睛里。不过这样一来,技师们在切割时也不得不侧着头,为的是让每一下切割准确无误。技师手中拿的切割工具,如同看牙用的钻一样,一头是长长的电线,另一头如同一根笔,与牙科所用的钻不同,玉雕的工具要更多,大约100多种,蛇皮钻、枣核棒……这些都是玉雕工具。北京市玉器厂党政办公室主任刘春明说,想要完成一件玉雕作品,每一层的雕刻都需要用到十几种。有时一天就会用几十种工具。“现在的水凳都是自动的了,原来我们用的机器叫木凳,其实原理都一样,只不过那会儿需要师傅自己踩着底下的木板才能启动,工作时更辛苦。”
成器:精挑细选 因材切割
“一件好的玉器作品,要从玉料时就开始精挑细选。”刘春明介绍说,现在玉器厂的原材料主要出自新疆一带,需要专业的采购员与采石人直接联系、讨价还价,这样才能保证挑选到第一手的好料。运到北京后,就需要由设计师因材设计。“每一块玉料都不一样,所以每一块原材料都需要根据它本身的特性来定出它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物件。”一般说来,设计师是根据玉料的颜色、玦度、纹理和形状来设计雕琢题材,根据玉料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颜色,使玉料产生最佳效果。
在设计师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支毛笔和一块玉石,设计师正是用毛笔在玉石上进行勾画,定出玉雕每一步的“图纸”。刘春明说:“玉雕并不是一气呵成,它需要反复几次设计、切割。最初师傅将一块原料切成大概的形状,然后由设计师画出第一层图形,技师按照墨迹进行切割。当玉石上的墨迹全被割掉后,技师会再来找设计师画下一步图样,而后继续切割,反复多次,一件玉雕作品才会完成。”
一件玉雕作品完成后,便要被送往光亮车间,在这个车间里玉雕要被“洗澡”,用到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专业的工具且不说,木头、胶、葫芦皮甚至塑料袋都算在工具的范畴中。经过反复地打磨、擦洗,玉雕从这个车间出来时会变得更加光亮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