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大家都说和田玉籽料的油性或者脂度,把相对虚拟的温润度描述为实在的油性和脂肪程度,便于理解,通俗易懂。然而,油性不能完全代表温润度。温润度可以理解为适合的油性。和田玉籽料的美是传统的美,中庸的美,绝对不会有极端的美。为此,不够温润就有两个方面,分别是“发干”和“过亮”。“发干”容易理解,就是没有油性,而“过亮”的表现特征就是高光或者太透。
传统西方宝石学或者矿物学是用宝石是否具有高光来表达宝玉石美的光性,即光泽越强越好。这样的标准根本无法表达和田玉籽料的温润度。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和田玉籽料的温润度是内敛的,也是适中的光泽度,还是中庸的。温润度从科学上看,是微透明的和田玉入射光线通过无数细小的透闪石矿物晶体发生无数次反射和折射,最终到达玉石的内表面,就像古人说的“精光内蕴”。这种现象叫内漫反射,宝石没有这种现象,只有透射、全反射等光学效果。和田玉的温润度是内漫反射光与表面的原有反射光综合的视觉效应。此种十分可人的光泽亦是温润度的表象,是其它玉种所不具备或佷少见的,是由于和田玉料内部呈纤维交织状的结构,及细腻的晶体排列组合方向不规则等原因,导致其光素的表面始终泛着适度的油润般的光泽。
和田玉籽料的温润度,不仅是中国传统内敛、宽厚、含而不露、不言而喻等大美的典范。“润泽以温”体现在使人有亲近感的感受,“温润以泽”体现了玉石内化人们素质的功效。而且自古以来,先贤们都以“体如凝脂”的和田玉来比喻君子之风,把和田玉的温润度拟人化了。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圣贤们关于玉的“十一德”、“九德”、“七德”、“五德”之中都把和田玉的温润度升华为“润泽以温,仁也”。仁,是君王治国之首,是宗族延续之尊,是君子处世之道。由此可见,古人对和田玉温润度的推崇之情。
虽说和田玉籽料在我国有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与8000年以上的玉文化相比只有一半的光景,但由于后半段各种玉石原料来源更加丰富,使古人对玉的选择和比较更为充分,眼界亦愈为挑剔,再加上玉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才使和田玉脱颖而出成为了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和田玉籽料独特美感的功劳,并且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惟一将玉与人性化结合的理念,出现了“君子比德于玉”哲学思想,上升为美的代名词。在比喻其他物体的时候,也往往用温润如玉,如瓷器的境界是要做出玉质感来。这些词语中所指的玉,应该就是和田玉。而翡翠,是进入清代以后,在宫廷的大力追捧和使用下,才得以发扬和光大,并且翡翠的审美基本是以宝石的标准来衡量的,即以透明和亮丽为美的,与和田玉有较大的差异。以和田玉籽料温润的特征,相对于翡翠透明的玻璃光泽,是区别非新疆和田玉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