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全新的变革。“非常态”形势下,已有的经济结构、盈利产业和商业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而文化产业作为“中高速”增长的驱动力,它的大发展必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新亮点”。
同样,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玉雕,它的传统“文化”属性怎样增添时代基因?它的手工行业特质怎样转化为现代“产业”结构,是这一传统行业如何“变革”?如何“转型”?中国的玉雕,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独有的技艺玉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朝代,有着不同造型与特色。它的形成、继承和发展,沿着一条从祭祀到宫廷、衣冠到文玩、神秘到世俗的阶层不断下沉的轨迹。
一直以来考古界认为,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玉璜、玉珠等玉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玉文化。
如今“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45公里处有一个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用岫岩老玉沟的玉料所打制成的砍斫器,距今12000年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样是从打制到磨制到琢磨逐渐形成而来,这个玉器的出现只能说明在1万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玉石共用的年代。
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玉的特性、美丽的颜色和坚韧的品质,被先人们从以石为主的材质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材质做出特定的器具。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传统玉雕所具有的农业社会属性,不可避免的土地基因使得今天的玉雕市场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市场。今天,大数据连接的网络化时代,传统玉雕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合当今文化大发展的内在要求。
六大病态,亟待解决,方有持续前行之路。
1、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
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运作至今,千年未改。作为主角的玉雕大师既是原料采购员、产品设计员、生产管理员,又是企划员、接待员和销售员,服务着一件玉雕作品产生的整个“产供销”全流程,他们无暇顾及具有艺术品天然属性的玉雕的质量标准和文化趣味。
单打独斗型的“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由于缺乏定位、创作、营销的专业性,忽视人员、岗位和部门的互补性,在现代产业结构的商业化竞争中,在艺术养份、作品质量和商业模式上,很难延续持久的战斗力。
2、拼材质拼工艺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当代玉雕无论从材料、题材、工艺和审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满足了现代人们欣赏、消费、收藏、投资和经营的各方面的需求。
尤其是金融理念和产品的注入,客观上建立了传统玉雕的投资可行性,也逐渐形成了以“材质”认定玉雕作品优劣的公识。
这种愈演愈烈的“拼材质”的“伪公识”,造成了“面粉贵于面包”的不合理现状,是非常不利于玉雕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样,一昧“拼工艺”而破坏天然原料美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
3、模仿抄袭的生产现象
当玉雕的商业价值被放大后,价值趋同是必然的。对于生产者来说,“拼材质拼工艺的价值观”流行的结果是,什么原料卖得好就做什么原料,什么题材产品卖得好就做什么题材。
这种“唯材质”、“唯题材”而造成的是产品的“模仿”、“抄袭”之风盛行,我们看到的是产品的千篇一律,作品的严重雷同。
其实,工艺美术品虽然有实用功能性,但是创作它并不等同于模仿或抄袭,这样的结果也违背了中国玉雕8000年发展的艺术规律。
4、玉雕行业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初略估计,当前全国各地玉石雕刻者已达到了几十万人,若将整个玉石产生链上的销售商、经纪人、投资者、收藏者都囊括进去,可能会有上百万人在从事玉石行业。
这是什么概念?就行业的发展规模来说,这么庞大的从业人群是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是玉雕行业的综合素质极需提高。
“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的结果是,玉雕工作室“一室一样”,玉雕生产者“一人一品”,制作者从文化上学习不够、艺术上汲取不足,形成“千人一面”现状;
以“材质”认定玉雕作品优劣的结果是,销售商、经纪人产品卖得好卖什么,不从个性消费、文化需求和潜在市场上挖掘,对于生产者没有正确的信息反馈;投资者、收藏者以“耳朵”下手,“唯名”,“唯奖”,不理性。
5、和田玉翡翠的价格不断攀高
和田玉、翡翠的资源有限,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使得它们的交易价格一直攀升,造成不少喜好玉石的人们望而却步。
造成的结果是原料投资者不愿放下价格,滞留在渠道中;而不少琢玉者为保留原石的经济价值不敢也不愿雕琢玉石。即使雕琢,也是由工艺精湛的玉雕工艺大师亲自琢刀,无形中又提升了玉雕的价格。
这些,都使得玉雕失去了大众收藏的基础,成为小众藏家赏玩之物,不利于整个玉雕行业的发展。
6、各自为营式单打独斗布局
农业社会的个人、姓氏和地域相连接的血亲认同,形成了“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它的手工业态又放大成“以我为主”的“各自为营式单打独斗布局”。
每个大师工作室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守自足,鲜于合作,往往以己“身单力薄”之技,打开局面。
一段时间内,看似各个大师工作室合力形成了“×派玉雕”、“×帮玉雕”,风起云涌,各领风骚十几年,实则是大环境所致。散沙式格局,终究难以形成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合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