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 作者:辛学飞
二、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
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同样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西北部是大兴安岭南麓,属于山地地带,西拉木伦河和乌尔吉木伦河就是发源于此,河流由西向东流经山谷地带,沿途还途经丘陵、草原和沙地,由此也能看到其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一种走势。并且,在两条河流经过的科尔沁沙地具有沙层覆盖深厚的特点,沙丘之间的平地广阔,形成了一种沙地与草原相间的独特地形。
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上游地段多为黄土丘陵地带,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该地区长期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所以造成一种比较湿润温和的环境。
这些河流两岸的土壤环境也同样是复杂的,同时具有山地、沙地、丘陵、草原和台地这些地貌特点,从而也导致了地下水分和温度对玉器的侵蚀状况的差异。仅仅从土壤上来分析,就有潮土、栗钙土、黑钙土、褐土和风沙土很多种,而这些土质对红山玉器的腐蚀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潮土就是由河流的沉积物受到地下水的侵蚀而形成的;栗钙土和黑钙土形成于草原;风沙土主要见于科尔沁沙地。这些土质所受自然雨水和地下水侵蚀的不同,所含酸碱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分,所以对玉器沁色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土质环境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玉器沁色,由此也就出现了红山古玉沁色各异的一种状况。
三、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
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也是非常复杂的,处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这里的山地多,平原少,春季和冬季干旱并且多风沙,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沙地多已经出现了彻底的沙化现象,形成了流动的沙丘,从而形成了一种极为干旱的气候环境。这里所出现的山地、平原、丘陵、荒地和沙地多种地貌,造成它的湿度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导致了水分和温度状况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和土壤及植被类型。
由于这种气候特点,也是红山玉器得以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湿。土湿则易烂,色易黯淡无光。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见者,皆腐烂,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惊人故也。[2]”看来,百年前由于当时古玉出土的数量比较有限,现在随着像良渚文化、金沙遗址的发现,玉器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所以刘大同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就有些狭隘了,但是从红山古玉历经几千年仍旧保存完好这点来分析,这应该与当地干旱的气候,以及红山的墓葬和祭坛多处于山顶、石板墓葬等保存状况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四、对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分析
(一)与时间和玉质影响
红山玉器受沁是要经过千年以上才能形成的,根据时间长短不同,以及玉质的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的,比如兴隆洼和赵宝沟时期的玉器有很多都呈鸡骨白状态,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在地下埋藏的时间过长。一般来说,距今八千年的玉器肯定和三千年的玉器受沁程度是不一样的,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越重,由于赤峰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冬夏温差比较明显,玉器入土后,经过冰冻、干旱、高温和雨水的浸泡等自然状况的不停交替反应,加之赤峰地区土质多呈碱性等状况,受沁状况也是比较明显大致相同的。
(二)土壤的影响
红山玉器的沁色是直接与地面土质接触的,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的土壤里面所含矿物质上的区别,是由外而向内沁入玉肌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肌和玉表上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南方多雨地湿,长期浸泡在水中,玉器易受沁变质;赤峰地区少雨较干燥,所以会受沁较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也就是说,这里也存在着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这得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而红山文化诸玉器多数出自山顶之上,接受的是高山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红山文化任何时期的玉器沁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质和周围气候环境影响的。
(三)与腐蚀物的影响
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地下环境里,红山玉器所受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而红山玉器多以石板墓葬为特点,这也是它能保存到今天依旧完好无损的主要原因。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如果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了。红山古玉所处的小环境主要就是祭祀坑和墓葬。一般来讲,红山玉器多为墓葬,祭祀坑的玉器多裂纹,都带有枯槁之色、土锈之痕,并形同石灰,由于火祭的特点,所以红山玉器多数都已经呈鸡古白状;墓葬所出的玉器则非常漂亮干净。
(四)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真的红山玉器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是浑然一体的。而假的沁色则多数是浮在玉的表面上,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这些古玉上的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多看,多接触真正的红山古玉沁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且,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的沁色中,根据赤峰地区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下,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所受沁的状况也是不一致的,但是基本上都不会脱离同一环境下形成沁色的共性,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和规律性,在具体鉴定红山古玉沁色时就有保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