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亨作品 织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周之世,劳动人民已懂得植桑养蚕,织出多彩华美的丝绸,并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
匹匹绫罗绸缎、卷卷银白长丝,不仅深受国人的喜爱,也是古代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在当时的罗马无论是皇帝、元老院元老还是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
但是对于丝绸的来源,欧洲人却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一度认为在东方有一种神秘的树,丝生长在树上,中国人把丝从树上摘下来,漂洗再纺织,就变成丝绸。
那时的西方人绝对无法想象这样华丽的丝绸竟然来自小小的春蚕。
春蚕在不足一月的龄期中,匍匐于桑叶,以躬耕的姿态,食几茎桑叶,把绿叶化作生命的汁液,吐出一丝一缕,最后织成一片锦绣。
春蚕吃进的是朴素桑叶吐出的却是华美的丝绸。因此春蚕在古人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寓意。
勤劳奉献的象征
春蚕吃叶儿绣茧儿,默默地奉献着一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传唱的佳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
成长蜕变的象征
蚕一生经历吐丝,结茧,成蛹,最终幻化成蛾。
不因外界的改变而放弃自己的目标。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升华成长,因此在蚕的身上寄托着古人突破自我、渴望成功的期望。
爱情财富的象征
“蚕”的读音与“缠”相近,有缠绵之意,而且吐茧缠绕的蚕给人一种永不分离的感受,寓意缠绵相爱,白头携手。
缠”也让人联想到腰缠万贯因此蚕也是财富的象征。
春蚕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遮体防寒的物质资料。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此形成的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深受桑蚕文化的影响。
在玉雕艺术领域许亨老师立足于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创作出织天系列作品。
作品取材于青海玉(野牛沟)、析木玉,采用圆雕工艺雕刻而成。
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对蚕的形体,进行了符合现代主义审美的处理。节状的身体、短粗的节足,小巧玲珑的头部等宛如真实的春蚕。
其中绿色春蚕与桑叶融为一体,头顶的一抹黄色,俏色处理不失寡趣。
神态的刻画上,春蚕或低头垂首似乎在饱餐桑叶,亦或是抬头缓行好像在寻找新鲜的嫩叶,呈现出春蚕的自然之态。绿莹莹的桑叶,铺满蚕们的喜悦与渴盼。
似乎能听到春蚕吃桑叶的声音,节足划过桑叶的声音,细细密密、缠缠绵绵,如滋润万物的第一场春雨。
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金银镶嵌的春蚕。春蚕犹如披上金色的铠甲,细细勾画的图案呈现出别样的美感。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与富贵的金银彼此融入,和谐而统一,是内敛和奢华、厚重和隽永的相遇。
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
编辑:空明
图片:壹玉玉雕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