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璇玑,器型如璧,外形等距顺向外出3个、4个或6个尖角。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第一位详细描述玉璇玑的人,是清末的吴大澄。在《古玉图考》中吴大澄绘制了一幅《璇玑图》,并注释:“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是玉外郭有机牙三节,每节有小机括六,若可铃物,使之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今失其传。不知何所设施。”
吴大澄的“浑天仪零件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汉代浑天仪不符。玉璇玑有一个共同点:璧的外缘有三个飞扬的翘牙。然而,出土的天文仪器,没有“长牙”。
关于玉璇肌造型来源,认为由壁产生,故名为“牙壁”;玉璇玑亦称玉牙璧,据说玉牙璧起源于一种原始的渔民实用工具,它最初可能是渔民们用来织网的辅助工具,也就是一种用来切断网绳的多刃刀片。除了玉制的牙璧,原始的牙璧还曾发现有陶制品和蚌壳制品。
有人撰文提出,玉璇玑不是天文仪器,而是佩玉兼有礼仪器性质的玉器。玉璇玑是古代独有的礼器,,其几何形态的造型极具动感,和谐而有韵律。
我们不知道玉璇玑是从何时完成从实用工具到礼器的转变,当玉璇玑中间的穿孔越来越大,它作为礼器的特征就越来越明显。
玉璇玑虽然在山东海隅最先发现,但是却随着中国古代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全国各地。玉璇玑在古时到底用做什么,一直众说纷纭,它象一道迷语,留给后人慢慢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