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出土殷商时期玉兵器刃部的完整程度观察分析,玉兵器的实际作用只在于入葬时展示墓主人身份等级的高贵,而不是用于在战争中的杀戮。凡是有玉兵器作为殉葬的墓室,墓主人的身份一定很高,普通殷商墓不会有玉质兵器出土。常见的玉质兵器有玉戈、玉钺和玉刀。
玉戈
戈,是军队普遍使用的杀伤性武器,真正用于战斗的戈在商代应该是青铜质的。我们可以通过商代金文象形的“戈”字,来了解作为武器的戈的样式。图1是使用状态;图2是放置状态,戈柄的下方着地处有一个叉形器,大概就是插戈的托儿,这样的托儿在商代早期金文兵器字形中比较常见。
图1 金文“戈”
图2 金文“戈”
相比之下,玉质戈很明显已经失去了兵器的本初意义,在设计制作上更趋向于美观,意在充分显示出墓室主人所享有的尊严和特权。
商代玉戈分为两种:
一种有扉牙或装饰图案,级别很高。另一种是素器,表面的磨制水平表现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与上述的玉质工具一样,素面玉戈表面的棱线很硬朗鲜明,没有丝毫含糊不清的地方。天津博物馆藏殷商时期玉戈(图3),表面光工品质很高,上下长边分别磨有很硬的棱线,单面穿孔。
图3 玉戈
玉钺
根据金文所描绘的语言环境可知,商代带有青铜钺造型的兵器,除了有可能属于战场上的杀伤性武器以外,还有可能是一种用于刑场上砍头的行刑器。
图4是一件长柄钺,与图2一样,被竖置在三叉托儿上,我们通过这个金文至少可以琢磨出两层意思,一是钺也可以安装上长柄,用作杀伤性武器;二是竖置在三叉托儿上,又能体现出权力的威严。
图4 长柄钺
在商代早期的金文中,正常的人形都一定是有头有身的完整形象,譬如图5就是一个头戴羽饰的人。而图6也是一个商代早期的金文拓片,所表现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柄短柄钺和下面的一个无头者。按照画面推理,应该是一个人被钺斩首,大概是记录了某种重要的刑罚,或者是以儆效尤。金文上面那件短柄的刑具,很像是钺。在商代早期的金文中,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
图5 头戴羽饰的人
图6 以钺斩首
钺这种造型的玉兵器,所代表的是一种掌握他人生死存亡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从这段文字可知:钺的大小,标志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周公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周武王,所以拿着大钺。玉钺演变成一种象征着权力、尊严的标志性器物。
殷商时期的玉钺没有非常固定的制式尺寸,样式也比较灵活,一般在钺的中上部有1~3个不等的穿孔(图7),穿孔大概是用来捆绑钺柄的。
图7 钺
根据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钺样式来看,图7属于基本样式,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样式。图8这件玉钺的顶部有段,孔在中间,刃的两端呈非常规范的圆弧,尽管我们称之为“钺”,可是与图6拓片上的钺的造型大相径庭,而且顶部的段的确又像是榫,会不会是刃向上插立展示,目前尚不得而知。图9是一件两侧带有扉牙的玉钺。除了两侧扉牙以外,基本形制与图7相同,说明了扉牙所具有的仅仅是时代装饰功能。
图8 玉钺线图
图9 有扉牙的玉钺
殷商时期玉钺的长、宽比例往往在3:2左右,所以不会有明显窄而长的造型。
玉刀
从广义的概念上说,凡是带有锋利刃口的玉质割削器,都可称为“玉刀”,包括玉斧、玉钺等;狭义的玉刀则是专指两类带刃玉器。
1.工具类玉刻刀,是指把短边磨成刃口的刃具,形状与现在的刻刀相似,由刀刃、刀杆组成,分直刃与斜刃两种。直刃刻刀是刀刃与刀柄基本上呈垂直的角度。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壁虎形刻刀,这件玉器以俯视的壁虎作为刀柄,将壁虎的尾部设计为刀刃,非常精妙。斜刃刻刀是刀刃与刀柄之间有一定倾斜角度,更像现在的刻刀。
2.兵器。兵器概念中的玉刀,是指刃口在长边上的刃具,类似于现在的铡刀。商代青铜器铭文拓片,图10是一个人右手执刀而立,好像是一个战士或者刽子手;图11是插在架子上的大刀,非常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商代兵器刀的用法和放置法。
图10 战士执刀
图11 置于架上的刀
当制作材质由青铜改为玉质以后,刀,这种作战武器便成了彰显逝者生前社会地位和社会尊严的奢华随葬器的一种。玉刀又可以分为有纹饰与素器两种,纹饰一般设计在刀的靠近脊背处,繁简不一,刃口双面磨制,薄而锋利,棱线分明。我们实际所见到的殷商玉刀,基本上都是无纹饰的素器,刃口的磨制特征与有饰刀相同。
兵器玉刀不管有没有纹饰,它的平面研磨都很精细光滑,微小的凹凸不平只能用手来感触,视觉不易发现。熟坑玉刀的表面一定具有非常均匀而厚实的包浆。辨识时,要注意观察包浆在整体上的统一性,同时,还要观察沁色是否符合规律。玉刀由于面积大,所以容易出现裂璺,有些裂璺为包浆所隐蔽,难以发现,这是尤其要注意的。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6期《殷商玉器鉴定零拾(下)》
作者:董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