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朦胧,万籁俱寂。茅屋三间,红烛一支。室内有翩翩公子,手捧古书,挑灯夜读;美人在侧,细心的剪去蜡烛上的烛芯,举起纤纤素手,往书案上的香炉中添了一撮香。。。。这是多美的意境啊!这种场景应该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梦想。
自古以来,“香”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源自植物本身的气息,用这种自然气息贴近人体气息,使人贴近自然,贴近纯真。香是沉静的,无声色之喧嚣,沁人心脾,愉悦人的心境,平和人的心灵。在中国人心中,于挥尘闲吟之际,篝灯夜读之时,焚之以远辟睡魔,祛邪避秽,让一缕清香直入情怀,是何等风雅和浪漫之事!
一、香的历史
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香料来驱虫辟邪,防治疾病。我国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学会使用丁香、百部等香料,或将其晒干插在室内,或将其研磨成粉,洒于身上,或将其泡在滚汤中熏蒸来治病。大部分香料具有微量毒性成分,可以杀死一些小的寄生虫和细菌。这个特点古人早就掌握了。
先秦时期很多著作中记载了中国人使用香料的情况。当时广泛使用的香料包括兰、芷、艾、蕙等,在驱虫辟邪之余,还是人与上天勾通的道具。在当时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祭礼上,香是不可或缺的。古人燃烧香木,让香烟直达天上,将人们的诉求和企盼告之上天。《尚书》中就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记载,认为祭祀时光用三牲祭品是不行的,只有焚香之后,才能感动神明,取得人与神之间的联系。
香
香料作物通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只有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温湿度适中的地方才能长势良好。如果制成香料的话,更需要很多道工序,所以古代香的获得是很困难的。在宗教祭祀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被用来当作一个人修养和品行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很多赞美香的诗句,比如“朝饮木兰之附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无一不显示了当时人们对香的喜爱。
秦汉时期,中国道教发展很快,道家由一门学说变成了一种宗教。在这种宗教几乎所有的活动中,都要使用香来建立人与天地鬼神的联系。道教建立了一套特有的礼仪,在这些礼仪中,香是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因为香可以传心达信,感动神仙。
香之所以受到道教的推崇,主要是它在燃烧中,会产生一些刺激人嗅觉的气味,而这种气味可以让人产生清静、愉悦的心情。香在燃烧时会冒出淡淡的烟,弥久不散,能让人产生仙境一般的感觉。而在道教神话中,所有的神仙降临之时,都是“仙鹤吠鸣,香霭满室“的。所以在宗教仪式的过程中焚香,能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突出和放大宗教的能力,使人更加容易信奉。
焚香祭天
在一些道教典籍中,也不乏与香有关的神话传说。《神仙感遇传》中就记载了崔玄亮每天都在家中焚香,“时有神仙降之,奇烟异香,每见闻于庭”的故事。而随着道教在民间的普及,信者日众,很多人也学着在家中焚香,以期神仙降临。
秦皇汉武都是开创了国家伟业的帝王,同时也是信奉道教,志在长生的凡人。他们对长生不老有着极为执着的追求,一生不断派人寻找仙人,求不死仙药的同时,他们本人也经常祷告上天,希望获得上天的庇荫,实现做神仙的梦想。所以他们经常祭天,而每次祭天,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使用大量的香料。
“香气者,是神官灵人在子之侧,视子之状也”,如果没有香烟,神仙是不会降临的。神是高高在上的,如果没有一种媒介,是无法沟通的。只有举行仪式,焚香祷告,让神灵感知到人的请求,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也才会帮助你。
祭礼
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汉武帝泰山封禅时以百和之香祭天,秦始皇在修皇陵时也用沉香祭天地。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对香的狂热追逐之中。
二、香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得盛产香料的西域诸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香料到达中国。而“香”这种气味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与中国本土宗教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从而能够在社会上掀起用香的高潮。
中国人对香的使用方法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1、熏香。熏香始于汉代宫中习俗,据《后汉书》记载,当时宫中的绫被、锦被多以蚕丝制成,非常容易被虫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中国人发现用香对衣被进行熏烤后,一可以防止虫蛀,二来衣被上会留有香气,从此熏香成为宫中的传统。
熏香
熏香的工具主要是熏炉和熏笼。熏炉又叫博山炉,多由青铜制成,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在博山炉问世之前,人们将薰香草放在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这些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因此人们发明了博山炉。博山炉用使用炭火,香料放在炉中烤时,香味浓厚,烟也很小。六李白有诗赞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说的就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熏笼是出现在唐代的一种熏香工具,为陶瓷烧制,上面有一个竹罩笼,即可烘烤衣物,又可取暖。竹笼罩稀疏有孔,多以花纹饰之,便于热力的发散。熏笼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既方便又安全。
2、佩带香囊香袋。随身佩带香袋的风俗很早就在女性中产生了,《诗经》中就有关于女性带香囊的诗句。最早的香囊名叫“帷”,又叫“缡”,是用五彩丝线绣成的。周朝女性出嫁时,娘家都会陪嫁香囊,让女儿时刻戴在身上,表示娘家和她心系着心之意。
香囊
香囊样式有大有小,不仅有挂在身上的小香囊,也有挂在卧室帐中或者马车上的大香囊。南唐李后主就非常喜欢在帐中撒上各种百合香味的香粉,他还会自制“后主牌”香料,只不过配方已经失传,甚为可惜。
车上挂香囊是古人的标配。有句成语叫“宝马香车”,正是这个习俗的反映。正如李清照诗中说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3、使用香油香粉。如果想整日保持身体的香味,擦抹香油或者涂香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古代女性常用的化妆术之一。香油一般可以当作发油使用,一般涂在秀发之上,既让秀发乌黑明亮,又香气袭人。香粉则是将香料研成粉末,涂在身上,如果香料上乘,可以保持香味半月之久。
4、饮用香精茶、酒饮料。有些香料是无毒可以食用的,比如来自东南亚的苏合香,香气淡雅,最宜浸酒食用。《红楼梦》中有个片断,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来到妙玉所在的庵中,妙玉拿来招待他们的饮料,便是梅花上雪泡成的茶。从广意上来说,这种用花香作为原料之一的茶,也算是真正的“香茶”了。
妙玉品茶
宋代流行用苏合香泡酒,上至帝王,下至富人,都非常喜爱。宋仁宗曾赐一坛自己泡制的苏合香酒给王文,治疗王的气血亏病。他要求王文每天晚上上床前空腹喝一小杯,可以“却腹中之疾”。
除此之外,香还广泛使用在治病、藏书、计时等许多方面,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古人开设的香店“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店招,这些香业的从业者们也叫“香人”,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替顾客加工香料,或者制作各式香袋,香饼,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古人对香的喜爱以及当时香的普及。
四、中国香文化的内涵
“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可以指悦人的气味,也可以指一种原料,还可以包括其制作方法、品评的标准、审美的传统以及围绕香产生的思维模式、宗教含义以及民族的气质。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就是中国博大的“香文化”。
雅香
香是代表古人与天地交流的载体和工具。古人祭拜祖先或者举行祭祀大典时,一定要淋浴熏香,用以表达对上天的虔诚尊重。在祭祀典礼上,作为香料,“白茅”是必不可少的。“白茅”是先秦时一种等级很高的香料,天子分封诸侯时,以白茅包着土赐给诸侯,这种仪式就是“裂土分茅”,是代表上天的意旨,白茅和泥土地是国家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有四大雅事,分别是斗香、品茗、插花、挂画,这都是中国上层阶层文化的代表,而品香位居首位。《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宋朝"中秋斗香"的风:在中秋佳节,祀完月后,朋友们坐在月下,品尝着各种水果,分别将带来的香依次点燃,让对方品评并说出主要原料。最后得分高者夺冠,号为“香魁”。
汉朝之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中国的佛、道、儒三教的文化逐步合一,香文化渐渐摆脱了宗教上的色彩,虽然在一些宗教活动中,它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香文化已朝世俗化发展,成为文人雅客、王公贵族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雅事。
爱香的宋徽宗
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道法自然”,追求“中正平和”,而这些都能在散发淡香气的香文化中找到共鸣。
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点燃后它会发出香味,就是在火熄灭后,这种香味仍能保持很久,弥久不散。所谓“博山虽冷香犹存”,这与中国文化中的“阴”和“柔”是相对应的。中国人注重的是“道德如水”,只有悠长弥久的美,才是儒、释、道三家共同追求的美,代表着中国文化中的“阴柔”之美,是太极两仪中的阴极,是乾坤八卦中的“坤卦”,能清心养性,陶冶情操。从深层次上分析,这种阴柔的美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更能保持统治者的地位稳固,所以得到推崇。
香文化
香必须越纯越好,容不得掺假,容不下半点杂质。这与中国读书人那种追求完美人生的品性又是相呼应的。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到孔子的“兰当为王者之香”,从蔡邕的《漪兰曲》到朱熹的《香界》诗,都把香定位为君子的品德。所以中国杰出的文人多半喜爱香,离不开香,有的还是制香、品香高手,陶渊明、王维、苏东坡,莫不如此。
五、今天的中国香
近代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苦难,中国的香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蹶不振。香文化是一种雅文化,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基础,在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年代,很少有人关注香文化。
今天的中国,已基本上完成了伟大复兴,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但是也出现了现代人压力的增大,内心的空虚。人们渴望缓解压力,渴望一种快慢有致的生活节奏,也渴望在这个变革的年代能有一种给人带来从容和淡定的生活。这就为中国香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带来了基础。
今天的中国香文化
香包含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是要静静的感悟的,而在感悟之中,人可以获得安宁,去除浮燥。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开始爱香,用香,去体会香,利用香净化心灵。
中国香文化博大精深,要想还原香文化,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在国运昌盛的今天,人们已经对香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的意义有了深刻认识,中国香文化的复兴、发展也必将迎来它的春天。
参考文献:贾天明:《中国香学》
叶 岚:《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