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玉器销售增速趋缓、销售疲软,确实给整个行业罩上了阴影。我也亲眼看到业内一些好友入不敷出、日趋困顿。情急之下,大家就凑在一起议论,这玉器市场怎么啦?买家都去哪儿啦?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中,甚至有人把此与“反腐败”联系在一起。我不赞成这种说法。要解决玉雕行业销售疲软、增速趋缓、需求乏力的问题,我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对行业传统的产销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化的改革。党的十八大部署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指出改革已涉入深水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珠宝玉石行业,是否也面临着改革、怎么改革?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唯有改革,才有出路。依笔者近年来的实践和思考,谨提以下拙见供业内行家参考。
一、产业适度集聚
从“父传子、师带徒”、一家一户一作坊发展而来的玉雕产业,一直没有摆脱零星分散、各自为战的初级模式。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小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略,以图做大做强类似玉雕这样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的“好莱坞”,这个地方云集着全世界的明星大腕,有极高的票房号召力。于是,我搭上了“河南省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这趟快车,于2011年拿出全部积蓄,开始建设“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规划建造137栋园林式工坊(目前已建成46栋、10余位大师已经入住),专门吸聚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和玉雕大师进驻,以图实现玉文化、古建筑文化、苏州园林文化、旅游文化、玉雕人文文化的融合和加工、贸易、品牌、研发、会展、旅游六个方面的统一。我把这叫做“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一个玉雕大师就如同一个电影明星,他单独在一个地方不论带多少徒弟,归根到底他是个个体。如果形成了大师团队,不仅在宣传力度、社会影响以及权威性、号召力上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通过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力要素源源不断地向“大师园”汇流,这里势必会成为中国玉雕行业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人文高地。
二、转换生产模式
相对于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而言,启动玉器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应当是玉雕生产加工上的另一条“腿”。目前绝大多数玉器加工企业做的都是高档玉,如翡翠、和田玉、俄罗斯白玉等。这样的材料价格来的高,做出来的产品(或叫作品)售价就高,它每一件都是唯一的,所以消费者的面就窄。它的特点是唯一设计、专人雕刻、一位数或个位数销售。因此近两年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玉尤其是用低档的玉料,做成能共享的、大众化的、居家生活使用的东西,而且能在产销量、市场宽度、消费群体上去体现。即尝试采用工业化、流水线的模式,统一设计、生产线制作、能成上千万的销售,这就是我所说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当然,这需要有稳定、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和先进、高效的生产设备作支撑。至于市场销售前景,我相信没有问题的。
而对眼下成千上万玉雕厂家而言,面对市场形势,我们做玉人的思想也要转换。我有如下建议:第一,高档的少做一点,不要大做。真正是好料子终究有人喜欢,他要买的。但这些好料子我主张还是以囤积为主,暂不要轻易把它浪费掉,因为当前的大气候还不适宜;第二,要用一些低档的料甚至是边角废料,多做一些艺术精巧的小东西,三千五千、三万二万的,这在当下还是有市场、很畅销的。这两年我的厂子里几十个人在做,但不管做多做少都卖出去了。通过这种小打小闹的办法,把过去积存下来的边边角角、不好处理的都消化掉、换成钱了。所以,要多注意社会形势、消费群体的思想以及购买力的趋势,在生产上把好这个关。
三、实施“航母”营销
早些年镇平老百姓卖玉器是咋卖的?“割资本主义尾巴” 那些年,普通百姓是偷着做、偷着卖,做些个烟袋嘴一类的小东西,掖到腰里,到集市、乡下,走村串户卖。改革开放后,政策给了老百姓胆子,这就改为“背”了,背上玉器全国各地去摆地摊,再后来就发展到租“档口”、开门店了。这中间有不少镇平人做的很大,都到王府井、工美大厦去开店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风云的变幻,我觉得这种已延续20年左右、一家一户一个档口的玉器销售模式,已日显缺乏生命力。其弊端,一是货物配备不搭配,品种上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业者往往是自己有啥货就上啥,说上黄瓜都是黄瓜;二是“内耗”严重、恶性竞争,相互倾轧,桌子底下使“脚打锣”。面对这种现象,你再不转换脑筋、转换方式,就走不下去了。所以,我就比较推崇北京菜市口百货商场那种模式,他是不管谁的货进到这都统一经营,不分哪一家哪一户,这就是“菜百模式”的基本特点。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即不管你商厦营业面积有多大、柜台数量有多少,均实行统一配货、统一经营、统一核算。房东只对准一家经营者,而经营者所组建的这个“航母”,有多少舰船参加、配备什么轻重武器,那都是经营者的事,房东只需参与分成就行了。这种组建“航母”、集团出击的基本思路,除了试图转换一下经营方式、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外,还有就是想通过这种模式,能把产业群带动起来、把市场激活起来、把行业做大做强起来。如果当初那种搞法叫“船小好掉头”的话,那么现在组建航母扬帆出海,就叫“船大好抗风浪”。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当今世界500强、跨国集团、上市公司,不都是这样走出来的么。
此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也在呼唤珠宝玉器电子商务平台的崛起。今年“双十一”38分钟突破100亿,对目前低迷的珠宝玉雕业来讲,既令人羡慕又极具诱惑力。所以要强化这方面的探索和突破,切实把既有时代特色、又符合珠宝行业特点、还确保消费者安全满意的电商购物平台搭建并尽快运转起来。
四、力促文化引领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玉文化的广泛推介与传播入手,全力营造全社会爱玉、赏玉的氛围,进而培植打造出一个庞大的玩玉、藏玉的群体,决定着珠宝玉雕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这是上至宝协领导下至每个从业人员,都必须正视、亟待破解的问题。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那为什么卖不过南非的钻石,甚至还比不过宜兴的泥壶?说到底,是一个文化的引领、渗透和积淀的问题。我常说,一个地方玉文化积淀的程度决定该地域玉产业的兴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到要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经济学家断言“文化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此,作为业内人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一是要着力营造氛围,既要在店内店外,还要在媒体平台,宣传玉知识、宣扬玉文化,激发起全民对玉的浓厚兴趣和购置欲望。二是要用足用活政策,十八大之后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激活文化消费的政策,过去对这方面的政策,我们因或不知、或不懂、或不善于运用而错过了不少获得扶持的机会。三是要加强玉文化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不仅专业的人士、专业的院系要术有专攻、多出成果,民间业者和社会力量也责无旁贷、多献高招。只有把“玉文化”这篇文章做足,“玉产业”才会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
李杰,河南神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河南省镇平县宝玉石协会会长,县人大常委委员,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中国白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