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玉雕艺术课题研究组
何为美术,鲁迅先生早在1913年在教育部工作时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概括美术的三要素为:“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 ,指出“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
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同样离不开相类似的条件与因素,特别是它赖以“美化天物的思理”,它能决定着艺术流派的成就、影响乃至发展趋向。
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一个新画派——岭南画派崛起于南粤大地,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艺术思想,以及将西方写实主义的光影、透视和日本画的渲染手法等植入传统的中国画中,表现出虎虎生气与鲜明新颖的独特风格,就像南粤大地上迎春绽放的耀眼红棉,与北面的海派、京派争奇斗艳,共同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上亮丽的风景线。
杨善深《自乐图》
岭南画派最早可追溯至清末。鼻祖居巢、居廉皆善画花鸟、鱼虫。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早年均师从居廉,都曾留学日本,习日本画,在艺术上主张“折衷东西方”,主张师法自然,兼容中外,融合中国画、日本画以及西洋画的技法,创造出色彩鲜艳明亮,水分饱满,晕染匀净的新鲜风格。技法上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绘画技术,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等,以水墨渲染达到西洋画的光影效果,以求其真。“二高一陈”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不一样。他们是岭南画派最早的创始人,有“岭南三杰”之称。
高剑父《白鸽红棉图》
岭南画派为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以创新为宗旨,主张“折衷中西,以中为本;融汇古今,以今为魂” 。“岭南三杰”弟子多成名家,第二代岭南画家最具有代表的画家有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等。他们无论在题材与技法上比起“二高一陈”又有新的突破,被誉为当代岭南画派的四大名家。他们绘画风格各异,更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他们的绘画思想影响着后一辈的画家,如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陈永锵、方楚雄、周彦生等大批画家,影响着当今画坛。
“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兼容精神、创新精神。这四种新的文化精神是互相联系的,它构成了“岭南画派”相当完整的体系,也是这一画派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黎雄才《暮色茫茫看劲松》
“用思理以美化天物”玉雕艺术亦然。今天,我们思考“用思理以美化天物”这个世纪课题,重温岭南派杰出人物在上世纪最求变革的历程,权衡他们的成就与得失,对于我们探索岭南玉雕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会有所启发。
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我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中国玉器从远古时代已有南北之分,早在宋元时期已有明显的“北工”、“南工”之分。明清时期,“京师”、“苏州”、“扬州”三足鼎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上海、天津、扬州、苏州、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玉器雕刻厂、大师工作室等。玉器大师的涌现,形成了新的玉雕流派,中国玉雕已初步形成海派、扬派、北派以及南派等四大玉雕流派。
南派玉雕以岭南一带玉雕工艺为代表,其玉雕风格长期受竹木、牙雕工艺影响,融合东南亚等国家的雕刻艺术,雕琢技艺复杂多变,镂空雕、多层玉球和高档翡翠首饰的雕琢等玉雕工艺独树一帜。南派玉器作品风格轻灵飘逸,追求创新,原料多用缅甸翡翠,典雅秀丽、造型丰满,呼应传神、玲珑剔透见长。其技艺深厚,雕法细腻,且花色品种繁多,加上追求创新,突出岭南文化的内蕴,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还是雕工技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岭南玉雕”。
“岭南玉雕”以广州、四会、揭阳、平洲最具有代表性。
广州玉雕工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到了清代,已经颇具规模。清道光年间,广州地区就出现了玉雕的行会组织,并成立了6个堂口:成章堂、镇宝堂、裕兴堂、珹福堂、崇礼堂、崑裕堂,各个堂口都负责不同的业务。广州玉雕作为重要的艺术遗产,具备很高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汲取了竹木、牙雕工艺,和岭南文化的独有内涵,以雕法细腻,花色繁多,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而见长,显得更加精美,形象极其逼真生动。广州玉雕大师根据石料形状,因材施艺,设计构思,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特色。被公认为“南派玉雕”领头羊。
清朝末年,不少宫廷的玉器匠人流落民间,一些玉器匠人“南飞”广州,经营玉器生意,一些四会的青年农民跟着他们当学徒。此后,为了躲避战祸,不少人回到四会老家,这些人也将玉器加工技术带回四会,逐渐发展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器加工行业,形成了一条集玉器加工、销售于一体,生意兴旺的玉器街。有着悠久雕刻工艺传统的福建莆田、河南南阳人,嗅到了四会发展玉器产业的商机,纷纷到四会“淘金”,大大提升了四会玉器业的雕刻技术和精细化水平。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素有“金玉之乡”的美称,从事玉器加工贸易已逾百年,以其选料精良,设计造型典雅,款式繁多,加工细腻,雕刻精湛而驰名海内外。揭阳玉器作品以“精”、“奇”、“巧”、“特”为鲜明特色,创造性地把南北两派玉雕技艺和潮汕传统木雕、石雕、陶瓷、潮绣等工艺融为一体,独创出别具一格的揭阳玉雕风格。
南派之风气旺盛地延至毗邻广州的平洲。平洲玉器业萌芽,追索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陈广、陈作荣、陈锐南三兄弟创办的平洲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属社队企业),承接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玉器发外加工业务。改革开放后,平洲玉器老行尊、能工巧匠,纷纷自筹资金,到云南中缅边境一带的腾冲、盈江、章风、瑞丽、宛町采购缅甸翡翠玉石回来进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销售玉器,玉器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平洲玉器同行擅长做光身件,不但质量好、工艺佳,而且售价廉,很快就蜚声我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玉器界,各地的玉器商直接到平洲平东采购玉器成品,平洲玉器市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
随着平洲玉器市场不断壮大,缅甸多家著名翡翠贸易集团公司,为了满足中国市场对翡翠毛料日益增大的需求,纷纷在平洲设立办事处,直接运毛料到平洲销售,翡翠毛料石的公盘交易已成为一大特色,为平洲玉雕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玉雕工艺上,各地玉器厂商及能工巧匠不断加盟,使平洲玉雕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符合时代审美的构思,其特点反映在玉雕上也是多元化的。平洲玉器市场的产品除传统的手镯、耳扣、珠链、戒指、戒面、桃心光身饰件外,佛手、花生、玉米、葫芦、豆角、竹节、开心果、苹果、金钱、寿桃、仿古挂件、花鸟挂件、人物挂件、如意挂件、传统狮、独角兽、飞兽、龙、麒麟、兽形器皿、山子牌、佛人挂件、貔貅、花鸟摆件、瑞兽摆件、玉鼎、玉豆、玉匜、玉瓶、玉盉、仕女、菩萨、传统佛人、瑞兽印章等高、中、低档产品应有尽有。时至今日,平洲玉器协会会员人数已发展到33000多人,形成了目前平洲玉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昌盛的局面。
广东四大玉器市场的形成、繁荣,无不与岭南文化的独有内涵息息相关,特别受到岭南画派“折衷中西,以中为本;融汇古今,以今为魂”的影响,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使岭南玉雕流派逐步形成。岭南玉雕艺术是全社会的艺术,不再有表现形式的限制,可以自由汲取多门类的艺术元素的精华,拥有了更多题材和表现形式,涌现出许多可圈可点的作品。21世纪中国社会变革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激烈性,将使岭南玉雕派在争议与批评声中成长和壮大。岭南玉雕派之名将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史册,与岭南画派并肩作战,构筑岭南文化的辉煌。
大道多岐,殊途同归。玉雕技艺本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不同而已。“重构传统,以古为新”,岭南玉雕敢为人先,思古求变的理念,凭借颇具颠覆性的想象力,无所不至的题材,风格自成一派。
“万事皆有缘,万物皆有理。一切随心造,作品亦有心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