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玉器
元代的玉文化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继承原有玉文化的前提下,融入了清新的文化内涵,使元代玉器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特色都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独具特色。
元代的器皿型玉器相对较多,玉壶极为罕见。天津博物馆就馆藏了一件元代青玉翼龙纹双耳壶,高15.5厘米,宽12.4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5.3厘米,由青玉雕琢而成,是元代玉壶中的精品。
从考古发掘来看,元代墓葬出土的玉器并不多,以安徽安庆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和江苏无锡钱裕墓、苏州张士诚父母墓中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出土玉器的种类一般有带钩、带板、杯、樽等,器型多样
元代统治者在入主中原之前,世代生活在大漠以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一直与中原政权保持着联系,在物质上输入必要的生活资料,在文化上也不断吸收和接受中原文化的精髓,这也为元代时期对中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原传统文化和宋、辽、金文化的影响下,元代统治者对传统的制玉制度和琢玉工艺十分推崇,他们仿效宋代官办玉制度,设置了专门督办制玉的机构。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技艺”,下设“玛瑙玉局,秩从八品,直掌一员,掌琢磨之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造宝贝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诸司局事”,另设“玉提举司”“玛瑙提举司”“瓘玉局”。
元代早期盛产一种“碧甸子”玉石,朝廷设置“和林玉局提举司”,管理其开采和制作,另外还设“置大都等处玛瑙局,秩从七品,管理玛瑙匠户五百有奇”“宣德隆兴等处玛瑙人匠提举司”“阳山玛瑙提举司”“杭州路金玉总官府”以及“大同路采砂所”等。正是因为元代朝廷的高度重视,玉器的制作和使用空前地兴盛起来。
《礼记》记载,古人“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同理,当时人们使用的物品也是有着严格等级区分的。这件玉壶周身雕刻有如此多的龙纹图案,非普通人所能享用,应该是元代宫廷玉器中的珍品
“壶”这种器型古已有之。对于这种器形,近代金石学家罗振玉云:“上有盖,旁有耳,壶之象也。”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则认为,壶是“器上有盖,器身有两耳的一种容器”。
我们的祖先在商周时代已大量使用青铜壶。青铜壶的形制特征,大体为长颈或是较长颈,直口或是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或椭圆形的。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元代青玉翼龙纹双耳壶,并没有效仿青铜壶的形制,整体器型呈扁平状,其实用功能已经消失殆尽。
据天津博物馆副研究员曹平介绍,这件玉壶为当时的陈设装饰用品。玉壶呈椭圆体,器表面有褐色斑缕,直口,壶颈的两侧有云纹半环耳,口颈部浅浮雕连瓣和草叶纹,腹部浮雕翼龙、海水。
翼龙首上有鹿形角,张大口,上唇长尖而下卷,身有鳞纹和鸟形翼,舞三爪足,鱼形分枝尾,尾后有火珠,龙身下有海水波涛翻卷。玉匠采用浮雕兼阴线刻技法,把翼龙卷曲飞舞的姿态以及海浪翻卷的气势,琢刻得惟妙惟肖。
壶身的下部雕饰莲花瓣纹,壶底部琢成椭圆圈足。此玉壶通体琢制六层纹饰,纹饰总体布局叠罗渐递,层次分明。曹平说:“玉壶体现了元代玉器一种雕缋满眼的特点,即为纹饰极为繁复之意,和元青花瓷器纹饰的结构排列相似,这是元代造型艺术形式的一大特点。”此外,此器采用浅浮雕的雕琢方式,造型端正、纹饰茂美、刀法劲放、典雅高贵,迄今尚未见到能与此相比肩之作品。
元代玉器的表现题材极为丰富,除了象征帝王的龙、螭之外,人物、动物、花果、虫草等现实主义题材都是常见的内容,图案大都寓意祥瑞,即前人所说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相对于前代玉器,元代玉器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曹平说,从这件青玉翼龙纹双耳壶可以看出,相比宋代玉器的婉约精巧,元代玉器表现出了一种朴拙粗犷的风格,“元代时玉器以青玉、白玉为主,在琢玉技法上出现了多层次雕、高浮雕等技法,使所雕琢的动物、花草、树木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
元代玉器图案中的民族特色也十分鲜明,构图中常常出现一些装束独特的人物纹饰,一般头戴尖顶橄榄帽,上穿窄袖无领紧身衣,下着短裙,腰系革带,足蹬高靴,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服饰风格。
在辽、金时期盛行的春水和秋山题材,此时依然广泛使用。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元代的“春水玉”不仅在中原地区,甚至在云南昆明也有出土,可见流行之广泛。
春水、秋山题材通常用来表现春秋两季的狩猎活动,和元代相比,辽、金时期虽都是采用镂雕手法,但在工艺上有所不同。辽代多数春水玉作品比较注重单面雕刻,风格粗犷、简洁,而到了元代,此品种玉器雕工精细,层次亦非常丰富,更加富有立体感。
总的来说,元代玉器以简练粗犷、书写现实的治玉风格,成为中国玉文化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