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玉”, 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玉文化。“玉”的丰富内涵又使李诗具有了独特的诗歌魅力, 创造出了清逸俊朗的物境世界, 为诗歌增添了华丽气氛。
和田玉牌
首先, 李白诗歌因写玉而创造出优美动人、清丽明朗的物境之美。司空图曾在《与极浦书》中说“: 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李白直接用玉来营造这种意境。玉的美在诗人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淡扫明湖开玉镜, 丹青画出是君山。”镜子本就是光滑明亮的, 再以“玉”饰之, 更加强调了洞庭湖的明净清亮的特点。好像一面拂去灰尘的玉镜, 君山倒映在湖中, 宛如一幅图画。试想荡舟如玉镜的湖面, 微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 翻动着碎玉般的波痕, 真是人在画中游, 画中有游人。“时时出向城南曲, 晋祠流水如碧玉。”以“碧玉”饰“流水”,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晋祠流水如玉般灵动, 碧绿清透缓缓流动的情状, 可谓既有诗意, 又有画意。“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夜幕低垂, 当年幼小无知的诗人仰望夜空, 满月当空, 它是那么的皎洁明亮, 真像白色的玉盘啊! 月圆亦有月缺,“倏忽城西郭, 青天悬玉钩” , 残月孤照, 散发淡淡清辉。一个“玉钩”把月亮的形、色、光展露无遗。诗人波荡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月圆月缺, 时喜时悲。
李白诗中,“明”“白”“碧”“绿”“玉”等本身具有鲜明光辉感的语汇层出不穷, 特别是“白玉”“白璧”“碧玉”“玉辉”“绿玉”一类由“玉”构成的词汇尤为李白喜爱。玉成了李白追求光明意念的载体。
其次, 思与物偕,“异质同构”。李白在描摹物之美的同时,注重以“意”“物”融合, 内情与外物的和谐统一, 这便构成了玉与人的“异质同构”。玉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 而是被赋予了生命、情感和灵性, 成了诗人“著我之色彩”的具有多种象征意蕴的审美意象。
在人与玉的关系上, 玉中有我, 我中有玉, 玉我相融。诗人与玉精神相通, 玉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是被诗人付与了人格意义的审美形象。以玉比物比人, 诗人大胆地表现独立精神, 尽情地宣泄失落和痛苦, 以独傲与率直相交织的心情, 捧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巴山谁肯和阳春, 楚地犹来贱奇璞”(《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诗人与王十二虽然有理想有才能, 但无人理解, 反而受到孤立与排斥, 当政者奸贤莫辨, 黑白不分, 致使“苍榛蔽层丘, 瓊草隐深谷”, 这些就是这种“有我之玉”的典型代表。
唐宋以来, 进步的文学家高扬“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旗帜, 聚集在这一旗帜下的历代进步文人, 即便是在纯属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当中也时刻不忘表现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浪迹五岳、神游九垓的浪漫诗人李白, 在诗中就强烈地流露出他追求功名事业, 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愿望。《永王东巡歌》其十一中写道:“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这是李白加入永王幕府后所作的一首诗。诗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对“玉”、“琼”两字的运用。“玉马鞭”即是用玉装饰的马鞭, 这里代指军事力量。筵之前加上“琼”字, 表现了庆功宴的丰盛精美。足可见诗人才高意广, 欲平定叛乱, 报效国家的伟大志向。
再次, 诗中“玉”的大量使用, 又为诗歌增添了富贵华丽之气。无论是作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或是对美好事物的尊称、敬称, 玉的频频出现, 无疑向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精致生活状态。玉盘、玉斗、玉杯、玉爵、青玉案, 都是玉制餐具、酒器; 玉床、玉壶、玉漏, 是古代皇家贵族生活中出现的玉制器物; 玉笛、玉箫、玉具剑、玉带, 是用玉装饰的乐器、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