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玉”的描写如此情有独钟, 原因何在?作品风格的形成, 受到社会的和个人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把“才”“气”“学”“习”看成是形成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的原因。这4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便使得作家的创作“各师成心, 其异如面”。
和田玉把件
( 一) 独特的生活经验。李白少时信奉道教, 随东严子巢居山中数年。后出夔门又遇天台司马子微、仙友元丹丘。“白志尚道术, 谐神仙可致, 飘然有超世之心。太白既受师友感化, 养成神仙气度, 而少时又喜读老庄, 有超尘脱俗之志。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且谓其‘仙药满囊, 道书盈箧’。”李白现存最早的诗作便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可见其与道教交往甚密, 受道教影响之深。
道教尚玉, 因玉乃山石之精髓, 食玉可长生; 亦因为玉为纯洁清静之象征, 还可以使人体不朽, 与道教求长生重不朽的思想一致。历代道士炼丹, 也以玉为主。李白爱写“玉”, 这第一层原因就是他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 二) 特有的性格气质。“风格即人”。李白胸怀宽广, 性格开朗, 行事光明磊落。所以, 他喜欢明亮光洁之物, 他的诗中意象也多为色彩明丽者。玉乃山水之精髓,“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这与李白本人的性格特征、审美习惯一拍即合。因此, 玉的清透明亮成为李白视线中的首选之物。
( 三) 文化背景。古人常以玉比君子之德。如《荀子·法行》引孔子的话说:“夫玉者, 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 仁也; 栗且理, 知也; 坚刚而不屈, 义也; 廉而不刿, 行也; 折而不挠, 勇也;瑕适并见, 情也; 扣之, 其声清扬而远闻, 其止辍然, 辞也。”同时, 玉也是信义、才华的象征。孔子、屈原等常以之自比。“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守身如玉”。李白受前人影响, 也对玉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 四) 社会环境。玉极为珍贵, 它代表天命、国运、信誉、品德等。因此古代生活中常以玉作为抵押品、交换品、赏赐馈赠品。《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 黄金为中币, 刀布为下币。”既然玉是交换品, 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起居住行都息息相关, 这就难免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李白的诗中了。
( 五) 诗人的审美标准。常言道: 玉以少贵, 石以多贱。玉礼器的制造更是追求“以少为贵”、“以素为贵”、“以质为美”。《礼记·郊特性》:“大圭不琢, 美其质也。”意为大圭是不需要加琢纹饰的, 纹饰过于华丽, 往往掩饰了玉质的天然本色, 而不能表现它的质地美。这与李白崇尚的“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审美标准不谋而合。
由于社会的、客观的原因和个人的、主观的原因相互联系, 相互结合, 就形成了李白对“玉”的独特喜爱之情, 所以在诗中常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