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文化传承了数千年,期间有许多名扬海内外的传世之宝。在现代艺术市场异常繁荣的今天,收藏玉器、投资玉器成为不少人的嗜好。那么您知道一件玉雕作品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如果说一件玉器不是被雕刻而是被磨出来的,您可能会问了,那为什么还叫玉雕呢?咱们还是请北京玉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美大师张铁城来解答吧。
实际上玉雕是大家的一个误会,这南方老这么说玉雕厂玉雕厂,就这么叫习惯了,实际上我们称之为琢玉,琢磨,雕琢然后是磨它是一种反复的过程,琢磨琢磨,所以玉做完感觉特别润,完全是一点点磨出来的,这个项目命名叫玉雕就是约定俗成了。
“玉是磨出来的”,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语 “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它新的价值和魅力。那么玉雕究竟是一门怎样的手艺呢?请听《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传承“原汁原味”的北京玉雕》,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玉雕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铁城。
我们国家玉雕实际上有一个非常久远的历史,石器时代就有,有八千年的一个传承历史了,当时磨的石器吗,突然发现一种非常美的石头,磨出来以后呢实际上就是玉器的雏形,磨成玉刀啊玉斧啊,完了就开始传承下来。
我国的玉文化历史悠久,关于玉的传说也有很多。比如大名鼎鼎的丘处机,一提到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金庸小说里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但其实丘处机还有另外一个副业:玉雕行业的祖师爷。
这是一个传说。为什么说他是祖师爷呢,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出家之前他就是一个磨玉的匠人,有一种说法呢元朝他是国师嘛,他曾经救过一批磨玉的匠人,所以磨玉的人把他奉为祖师。
玉雕是中国特有的工艺品,自古就有体现不同琢制风格的“南玉作”和“北玉作”之分。南玉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如轻清柔缓的评弹一样飘逸、儒雅、灵秀;北玉以北京为中心,如铿锵有力的京剧一般大气、浑厚、雄伟。
玉石只有经过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才能称之为玉雕。那么它又是怎么被雕琢出来的呢?
先呢我们叫相料,就是看一块大料的粗形,这相料看不出来就得剥皮看里面的肉,完以后就是切料,这块料没什么特别大的毛病就开始设计,设计完以后就根据料的大形儿去雕,先粗雕以后呢可能一些毛病就避掉了,再做时候会有一些新毛病又出现了,可能需要改动一下,这样呢粗雕以后再一步修正,完了再去雕刻,这一部分雕刻相对来说就比较细了,这样呢没什么变化再去精细的雕刻,这样就做出成品来了,成品以后就是抛光,然后纸盒木座一配就行了。
其实玉雕的工序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复杂,因为玉石材料千变万化,在实际的雕琢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这些都要不断地进行修正,甚至是全部推翻原来的设计,所以说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玉雕非常难在那儿呢?这石头啊往里推一层什么样的变化谁也不知道,经常就需要你改(设计),所以这个玉器就跟其它行业不一样,我们玉雕第一法则就叫因材施艺,就是根据这材料来创作,这是我们不同于任何门类的艺术形式,我们叫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玉呢,它那么贵重一东西本身你不雕也有价值,你要是把它雕坏了呢,所以你必须根据这块料,完全根据它的大小宽窄,最大限度把它的美给体现出来。
玉雕工艺是“做减法”,创作过程中不能增添材料,更容不得半点失误,所以每一步都很关键。而且玉雕作品完成后很多都会与原来的设计有些出入,这都是因为玉石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因为是天然材料吗,你不可能做完以后完全没有一点挑剔,或者完全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东西,因为这个玉器呀它是做减法,所以他就是一个我们认为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们为什么越老越值钱呢,因为经验多,真正的好的艺术家好的匠人,一个破料不值钱的一般的料,但是我给你做出好的东西来,他的能力在这儿呢。
既然说玉器是磨制出来的,那制作的工具有哪些呢?
玉雕的工具很多,切大的料的时候就得用我们叫砣的东西,就是一个大铁片上面镶的钻石粉,再接下来就是磨制,过去就是铁制工具带着一种金刚砂,现在先进了,是金属工具上镀的钻石粉,牙钻大家都想象得到什么样,就是那种东西,一样,只是它前面的那个工具头是钻石粉镶嵌的。
为了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玉雕的制作,张铁城把我们带到了车间,亲自为我们做起了示范。
这是一个关公,关公是一个人物,人物最难得部位就是手和脸这两个部位是最难的了,俗话说做人难做手,这手的动态最丰富了,所以说这种结构关系啊非常难掌握,在一个就是脸部。。。
京派玉雕所传承的“皇家气象”,是“恢弘大气,造型简洁,文化底蕴深”,作品的刀工凌厉、细节繁复,可谓不惜工本。例如“皇家礼玉”工艺中的一项绝技——链子活,即使像张铁成这样怀揣几十年的玉雕手艺,也是“既难又险”。
链子活是我们玉雕的绝技之一吧,因为玉这种材质非常致密韧性也非常好,所以它能雕链子,但是也有一个缺陷就是玉器非常脆,更容易断,所以这个做链子活呢就一定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你必须得对这个料非常了解,而且我们这个料呢,从哪儿看都是一个整体雕出来的,不是说这个链子后套上去的,实际上这样的链子活儿在我们玉器中是一种小活大作的方法,实际上这个链子是从料的本体上慢慢一点点活下来拉开的,这样拉开以后显得很大。
在张铁城供职的北京玉尊源玉雕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里,展示着张铁成近年来的得意之作。展柜正中摆放的是一把翡翠质地的“花开富贵”团扇,作品选用高档冰种翡翠雕制而成,为仿制传统团扇造型,晶莹剔透的扇面上面除了牡丹花卉和题字,还有许许多多排列规则的透眼。扇柄为浮雕西番莲图案,扇坠就是应用了链子活绝技雕成的活链宝相花造型。完成这件作品,张铁成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找这块料也是比较巧合,正好有一个工作台马上要切这么一块大料,已经切成一个大片了,商家准备去套手镯,当时我一看就想到这个题材了,我说这样吧我把这块料买了,他说行卖吧,我这个划了二十只手镯比方说,你给我二十只手镯的料,包括镯芯儿你给我算出钱来,这料卖你。完了以后就按照我的想法划了一个扇子,这个扇子也是一个创新的一个产物,之前玉器没有这种形式,第二呢从工艺上来说呢,它是完全传承了器皿的用料方式工艺特点,活环子活链子这种技法,在一个就是镂空花,对我来说难度最大的,这上边有那个眼,我们曾经数过,一共是1573个眼,每透一个眼都是步步惊心的,这个工具投过去之后有可能就把地子撞漏了,而且大小一样,而且这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儿,第一眼透过去之后所有眼都要这么大了,所以你做好之前,设计之前,动刀之前都得想好了,给他完成了,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
这把“花开富贵”团扇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精品,从制作完成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时间了,期间有很多人都找上门来打算收购,有的客户开价很高,但是张铁城都没有舍得出售,他更希望有能力的博物馆能够收藏,他说“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都希望它能有个好归宿。”虽然都是买卖,但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文化的传承。
实际上我觉得玉雕传承还是传承的一种文化,因为玉雕是文化的载体,所有的题材都是有意义的,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啊,所有我们这个题材呀都是有意义有讲头的,比如节节高升啊,连中三元啊,福寿双全啊,一个美好的一种祝愿,实际上都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播。
1983年,恰逢北京玉器厂技校招生,对于玉雕一无所知的张铁城因为喜欢画画就决定去试试,谁知,经过层层筛选他居然就考上了。学习四年后张铁城顺利进入了北京玉器厂。
在厂里我跟了很多师傅学习,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在车间里去看,因为每个班组的班组长都是现在时候的大师,都是设计人员,真是非常感谢在玉器厂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各个门类各个工艺都有,在那个环境里能把这些都看到学到,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实际上学艺呢就是一个你想不想学的问题,你想学就是所谓的偷艺,虽然很艰苦,但是我觉得那个时代得到的东西非常多。
正是因为在玉器厂认真的学习,张铁城练就了非常全面的玉雕技艺。
我呢相对的说比较全面,因为我之前在玉器厂的经历啊,我实际上最先是学人物的,在学人物之前呢在技校我就是做器皿的,我自己出来以后呢,我觉得整个玉器大势不太好,其中器皿这样的大门类更没人去传播了,既然我以前学过器皿,我们这代没人做了,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做,这样我就大部分精力改做器皿了,所以现在这么多年以后呢大家认为我器皿是最擅长的东西,实际上在我工作室你也看了,什么样的东西都有。
玉雕这门技艺学起来非常艰辛,张铁城毕业的时候,当时同校的30个学生,只剩了五六个人还留在这个行业里。在第一线的实际制作过程中,让张铁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辛勤的劳作换来了斐然的成绩。
早已成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的张铁城,至今还记得当年学艺时一件触动自己的事情。
我的第一个作品呢做的不错,师傅说第一个作品做得这么好这是不错,下次给你一块好料,我拿来一看,这么大一块,就是玛瑙,其实玛瑙也是一般的料,但没想到这玛瑙里有水,叫水胆玛瑙,这水胆玛瑙是蓝色的水胆玛瑙,不是普通的灰的,那时候那种料非常珍贵,我也特别高兴啊,我想这好料给我做我得好好做呀,就按刚才我说的玉器第一步是剥料,其实这剥料应该是拿一个小点的工具慢慢剥,我着急了,拿了个大砣,拉拉听声儿不对了,空声儿了,实际上就是给那个水胆拉漏了,价值非常高的这块料就报废了,哎呀,对我打击非常大,但是同时我也感谢这段时光,就是对我的技术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对我磨玉一生都会有影响的事情。
1997年,张铁城离开了玉器厂,与师姐王建一起创办了“玉尊源”,并担任总工艺师。
就是我的亲师姐一师之徒叫王建的,我们俩一块经营这个小作坊,一直到现在。这些年我师姐王建对我也帮助非常大,虽然她也做但是相对做的比我少,更多的是管理销售这样的工作多一些,这样对我帮助非常大,就让我不用想这些事情完全就是干活把活儿做好了。
当时我们俩没分的那么仔细,因为我们当时也是接的加工活所以我们俩都是共同的去做这些活儿,完了以后才慢慢的开始经营,因为我们都不会经营,可是我们就一个信念就想把事情做好。
就这样,两个人白手起家,慢慢经营,从小小的工作室一直做到了现如今拥有二十多人的公司。
我们就这一个小小的“玉尊源”里有四个大师,还有技师,还有我们俩是服装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我们带学生。
在张铁成的玉雕生涯中,2008年是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玉文化通过“中国印”和“金镶玉”走向世界。人们熟知的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它的载体奥运徽宝是一方玉石印章,一共制作了两方,其中一方的创作者就是张铁成。
奥运徽宝“中国印”一共就做了两方,因为当时材料非常不好找,做的是青白玉,那是在会徽没发布之前,是在一个秘密的条件下做的,当时的压力非常大,那时我们的工程叫525工程,5月25日开始做这事儿,七月份就要做得,就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天天在那做。
另外,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设计,也有张铁成的心血。
因为我们有这个做奥运玉玺的经验了,工美的总工艺师唐灿梅老师,他就推荐我参加中央美院的这个奥运奖牌设计团队,他们有这么一个设计,准备用金镶玉这个概念,实际上之前也不是那个造型,它最先就是一个小玉芯,玉芯上有奥运的logo,评审委员会认为你这个造型确实很特出,但是视觉效果不好,这样呢就把玉芯改成玉环了。
这时国际奥委会又提出了一个的附加条件,那就是奖牌中玉的抗摔问题,要求在三个月内必须解决。
因为奥运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需要保密,张铁城、王建他们都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满满的成就感,还有许多的感慨。
说到动情处,王建眼里早已噙满了泪花。正是他们默默地付出,使得北京玉雕得以不断地发扬光大。奥运之后他们又参与了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内部装饰陈设玉器的修复工作,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徽宝“和玺”的设计制作,张铁城的作品更是获得了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一等奖等各种国内大奖,2008年北京玉雕还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创作非常艰苦,但是张铁城还不忘传承,尽心带着徒弟。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朱寅寅就是张铁城的徒弟之一,学艺已经八年了,现在负责故宫乾隆花园的修复工作。
对于北京玉雕的传承,张铁城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张铁城的搭档,同样是工美大师的王建也表示在取得的成绩面前他们没有停步,还要不断的把北京玉雕传承下去。
尊敬师傅,传授徒弟,“玉尊源”的人们在雕琢美玉的同时,也在传承着中国的玉文化。
作为秉承北京玉雕艺术的传承人,为担负起当代玉雕发展的重任,张铁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添加时代的审美,使古老的玉雕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古老的中国玉雕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