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揭晓,全国90位大师荣登金榜。三亚麻雕艺术集团创始人麻双鸣凭借作品《丝海物语》顺利当选,成为海南建省以来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我每天都要拿刀刻几笔,已经是习惯了。”5月7日下午,南海网记者走进了麻双鸣的工作室,41岁的他正弯着腰坐在灯下,左握搓刀、右持锤子,一起一落娴熟利落地雕镂着一块青田石,不时有些许石粉洒落,他轻轻吹净,拿起石头仔细端详,沉思一会,又换个角度继续雕刻。
麻双鸣在工作室,左握搓刀、右持锤子,一起一落娴熟利落地雕镂着一块青田石。南海网记者刘丽萍摄
一人、一石、一刀,这位全国最年轻的“国大师”,用一块块石头垒砌了一个妙不可言的石上艺术世界,匠心独运讲述着刀尖上的“艺术人生”。
麻双鸣出生在浙江青田,著名的石雕之乡。
或许源于骨子里的艺术基因,在业界他被誉为“石雕天才”。他刀下的花鸟、人物、山水栩栩如生,充满情画意,每一幅作品都像是被赋予灵性的生命。
其参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丝海物语》长1.4米、宽0.65米,整件作品气势磅礴,采用雅安绿石头的天然色彩,打造出集雪山、大漠、高原、驼铃、江流于其中的古丝绸之路雄浑景象。作品如一幅精美而波澜壮阔的集锦画作,布局精巧、层次分明。在评委眼中,“这副作品表现手法独特,雕刻技艺可谓巧夺天工。”
谈起创作过程,麻双鸣眼中闪着熠熠的光。他说,“一年前就开始在脑海中构思作品,我想赋予它宏大的思想内涵,而不仅仅是一尊石雕。有一天灵光乍现,想到了‘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翻出7年前收藏的这块青田石,无论从颜色布局还是形状都跟构图很吻合。整件作品从设计、打坯、雕琢、到封蜡等,总共耗时14个月,期间修改了七八次,我和徒弟们经常熬到天亮才收工,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有艺术灵感。”
石中有天地,俯拾皆艺术。在麻双鸣看来,每一块石头都有属于它的“生命力”。
“少雕胜于大雕,猛雕不如巧雕,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内涵,”麻双鸣告诉记者,一块平淡无奇的石头,一锤下去,凿开一个洞,再一锤下去,洞里面露出了一点东西。就这样一锤一锤的雕凿,外皮被一层一层的剥落。该留就留,该舍就舍。最终,石头成形了,它成了艺术品,人们才发现原来它可以这么美,这就是艺术的价值。
将海南自信“刻”在石头里
2005年,麻双鸣与海南初结缘,成为海南省人才引进的极具分量的玉石雕艺术家。第二年,就被提名为海南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年仅28岁。39岁那年,他一举获得“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称号。
三亚麻雕艺术集团创始人麻双鸣凭借作品《丝海物语》顺利当选,成为海南建省以来首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麻双鸣本人供图
然而,在一项项荣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背后,也有着他道不完的艰辛。
采访中,南海网记者留意到麻双鸣的左手上布满了刀疤,这些伤痕,记录着玉石雕艺术给他带来的重重考验。他摆摆手笑着说:“左手拿刀难免划破,估摸有40多处刀疤,小拇指处是一刀直接刺穿手指。这些都是我艺术生涯的见证者,值得。”
玉不琢,不成器。30年来,麻双鸣用双手践行着这一箴言——1987年,在玉石雕艺术之乡浙江省青田县,因为极高的天赋,年仅十岁的麻双鸣主动找到当地的石雕专家朱松唐学艺,后又跟随“上过电视”的堂叔麻成昌打磨功底,最后师从中国艺术大师倪东方。极高的天赋加上苦练,麻双鸣年仅13岁就获得了“石雕神童”的名号,很快拜别师傅、自立门户,决定去香港闯荡,也开始了一段“并不好过”的艺术生涯。
时光的车轮在飞驰,他历经坎坷而艺志不减。凭着一股子倔劲,如今的麻双鸣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早已名声大噪。扎根三亚发展14年来,先后组织举办本岛巡回展数十次,应邀两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还通过举行作品慈善拍卖会捐助了本土的1500名贫困学生。
“在我心中,海南跟我的故乡一样重要。青田是我的根,海南是我的艺术福地。我从未忘记回馈这块—风水宝地,我在海南传播玉石雕艺术,下大力气培养相关人才,尽己之力推动海南的玉石雕产业发展。”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培养了数十名海南徒弟,成立了获评省、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艺术馆,还将带领71位海南省级工匠大师‘走出去’,树立海南的文化自信。
一生精萃包容于方寸之间,高山流水汇流于股掌之上。麻双鸣用他的刻刀,孜孜不倦地雕镂着石头上的“艺术人生”。在各种荣誉和光环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仍不忘初心——海南自信不仅要“刻”在石头里,还要装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