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宝,皇室之珍,镇国之玺,都离不开和田玉。中国人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几千年来,和田玉的玉质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并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的清脆舒畅的乐音是廉直美德的反应。正因为此,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由衷的偏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比喻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果说魅力不朽是玉的宝贵特征,那么坚贞温和则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这些玉文化精神包含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历史上,不乏有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的人。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刻字,道出自己人生特别推崇的境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飞扬跳脱的个性不属于谦谦君子。
因为,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而生命的状态在这里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