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1983ASIA杨松耀:文化设计是场“既知来路,便懂去往”的修行

时间 : 05-15 投稿人 : 小北 点击 :

“我是那种特别喜欢提问题的人”,杨松耀在面对采访时,笑着说道。记者听出弦外之音,尝试从微妙的谈话中迅速勾勒出这名设计师的率真形象,于是问道,“你会对一些事情有批评的态度?”

对于这个颇具攻势的问题,杨松耀并未表露出诧异,他不加思忖,依旧笑答,“所以,我是一个注定会创业的人。”

2012年,杨松耀和设计师搭档苏素共同创办了1983ASIA设计工作室,2018年又创立时尚品牌MASH UP !!! ASIA混沌亚宙。杨松耀最为肯定的是,如果想要实践自己的理想,无论是设计观念、作品上的,还是公司管理与运营方面的,都必须要通过创业才能够实现。

创业至今,“不比稿”、“不跟风”、“不做未经亲自调研的设计”是杨松耀苏素工作室的准则,坚持了十年。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得以在文化设计之路上的窥见一线天光。

从拒绝到迷恋,传统文化让我知道自己是谁

杨松耀出身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从幼儿园起他就在美术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小学四年级时更是通过帮同学画书签,为自己赚下了心仪的漫画书。成为一名知名设计师,在他大学毕业后被理所当然的写进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幸运的是,杨松耀如愿以偿得到了当时香港教父级设计公司“靳与刘”(由国际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与刘小康共同创办)的Offer,就此踏上了设计师职业生涯。时至今日,杨松耀依然对人生中这第一份工作感慨良多,更是对靳埭强与刘小康二位老师深怀感恩之情,因为得益于在这家公司的四年设计经历,杨松耀对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性的思考。

“我最初不是特别喜欢在设计当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那时候我还认为设计一定要前卫,但是通过在公司的经历,发现传统文化可以为设计提供非常多的养分。”杨松耀在大量的设计实践中,渐渐理解了传统文化之于设计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搞清楚了一个问题——自己究竟是谁。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文化便是宛如拥有上帝视角的设计师,早早就替同族群基因世世代代的人们规划好一条“既知来路,便懂去往”的生命轨迹。人的思想与活动,注定都在这条轨迹上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决定了人之同理心与共情力。

或许人类无法深刻洞见文化运行的规律,但却能抓住那些折射于人生悲喜之中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化转译,使之成为能够栽育人性共同智识的信息通道,让每个人都能在浩瀚的生命可能性中明辨当下及未来的处境。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在她的书里说,“现代人往往更习惯于用理想而不是过去来衡量当下”,因而设计师最大的责任和使命应是通过作品时刻提醒人们对历史和文化保持敬畏。杨松耀相信文化赋予创作者一种俯瞰的视角,能够在现况的混沌中抽离,对文化前世今生不断进行第三视角的反思,进而提取价值信息构建品牌故事。

有法可依的将文化注入商业

建立了对文化设计的系统性思考之后,杨松耀开始探寻文化与商业的关系,令他感触最深是和搭档苏素共同参与的一个丽江酒店项目。该品牌是一家美国连锁酒店,是比较早的七星级酒店,现已在中国开了多家。酒店落地丽江时,希望有一些当地的文化元素能够注入到酒店设计当中。

杨松耀和苏素做了非常深入的关于当地文化研究的内容,投注在文化调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前所未有,最后呈现的效果也令客户和自己都非常满意。

“有了这次经历,我们开始深入探讨,有文化注入的设计应该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和样貌。” 杨松耀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语境虽然经历了很多年的沉淀,但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或者说它的提炼程度还不够明确,需要有更多的设计师去深挖和实践。于是他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下定决心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杨松耀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他对亚洲文化的审美理解注入1983ASIA大量的设计作品之中,通过以商业品牌为载体,让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1983ASIA的作品开始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多次斩获国际各类奖项,1983ASIA在世界各地多次受邀展出设计作品,杨松耀和苏素同时还获院校邀请,从事亚洲在地美学和设计类的相关教学工作。

“多元共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的,曾经有人说过“只了解一种文化的人可能根本不懂文化”,这句话听上去有些极端,但细想不无道理。能够走在行业前端的作品,一定是能表达出不同生活态度与价值理念的和谐。

因此,在杨松耀看来,设计师需要极大限度展开自己的视野边界,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命题中施展技艺。

“我们一直坚持做下去的意义,就是希望将亚洲文化中很有意思的东西,通过我们的设计观点重新去演绎。”杨松耀和1983ASIA始终遵循从文化层面走向商业市场的设计路线,不断梳理出更具亚洲人个性的精神脉络,用繁复而饱满迷人的色彩与造型,拓宽出亚洲文化美学的想象疆界,充分实现国际视野、在地文化与设计美学的交相融合。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有一句话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显然,杨松耀是幸运的,他的愿景与使命是希望1983ASIA不单单只是一家设计公司,更是对未来的设计师有影响力,让行业提振信心的文化机构。未来的中国设计界一定会有更多不一样的风格和个性,而这在杨松耀眼中看来,多元开放的设计环境,是华夏文化更加自信的根本源泉。

相关文章

  • 什么样的艺术家手稿最有收藏价值[图文]
    什么样的艺术家手稿最有收藏价值[图文]

    《城市表情》 杨国辛 油彩画布   200cm×186cm 2005年通常我们去看一个艺术展,都期望能看到完整成熟的作品,如果一个展览中全都是“草稿”,你怎么想呢?艺术家的手稿,为什么也值得被收藏和展览?1月16日上午,“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揭牌。“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邀请展(第一回)”同时启幕,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主办,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1934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余秋雨:年轻人都应该学书法[图文]
    余秋雨:年轻人都应该学书法[图文]

    余秋雨来源:书法家微信号  书法实在是我们进入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简要读本。如果说它简要的话,并不是说它浅,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图像一看就知道那个人的人格结构。所以我们如果有机会练练书法,读读书法,追一追书法,崇拜崇拜一些书法,我们的浑身所谓的书卷气就会大大增加,我们的生命价值就会出现新的等级。我在给北大讲课的那一天,讲的题目是“请记住这个名字”,你们在讲唐代文明的时候会记住李白,会记住杜甫,会...

    134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画马名家黄今工笔画作品欣赏[图文]
    画马名家黄今工笔画作品欣赏[图文]

    黄今,号浭庐,自谓浭庐老人,一九四零年生于河北丰润,一九九三年移居香港,现为香港工笔画家协会会长。与国内专业的艺术品电商——翰墨千秋艺术交易中心签约,成为翰墨千秋特邀艺术名家。早年曾从事花鸟与山水画,二十世纪末开始做工笔马画的专项课题研究,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于突破传统,一改前人马画风格,以通身毛色来刻画马的结构、捕捉马的精神,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取得了新进展,添补了中国画马史上的技法空白,为...

    137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博物馆商品的发展趋势:向生活化商品发展[图文]
    博物馆商品的发展趋势:向生活化商品发展[图文]

    唐妞 抱枕如何实现让游客把博物馆带回家?如何让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很多博物馆做了大量尝试,很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博物馆商品的开发、经营中来,并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更多的博物馆获得了一些教训:如普遍存在的从市场上进货,容易产生千篇一律的问题;而开发新品则又出现开发成本高、新品销售差等问题。博物馆商品卖得不好,主要原因是开发、经营者不了解博物馆商品的发展趋势。趋势一:看清自己,明确...

    1311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黄杨木雕一百单八将(一) 三十六天罡星
    【工艺美术大师】王笃芳:黄杨木雕一百单八将(一) 三十六天罡星

    王笃芳浙江乐清人,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黃杨木雕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浙江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浙江省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黄杨木雕创作至今己有59年,期间当过兵,当过钳工,上过大学,1968年年曾在浙江美术学院...

    1933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那些抗战中九死不悔的画坛女杰[图文]
    那些抗战中九死不悔的画坛女杰[图文]

    书画圈网闫春玉报道 抗战时期,历史上出过多少英雄豪杰,他们或奔赴前线杀敌,或敌后战场游击。在书画界,有那么一批九死不悔的画坛女杰,发奋挥毫,为国担忧,替民解难,他们用色彩和线条激发一切救亡力量,唤醒民众抗日热情。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抗战救亡的血与火;在她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与人生的统一。她们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与对待艺术的至诚感动着每一个人。潘玉良妓妾到画魂 巾帼英雄潘玉良从备受唾弃的妓妾到...

    124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山水色釉大家车一鸣[图文]
    山水色釉大家车一鸣[图文]

    车一鸣釉上彩山水车一鸣,一个来自西北的中青年艺术家,挤身瓷都景德镇打拼近20年,他的陶瓷艺术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跃然成为国内陶瓷界、收藏界公认的山水色釉高温窑变大师,近年来他的作品倍受各国政要、社会名流和投资者的热捧,价格不断攀升,令千年瓷都景德镇众多艺术家为之仰目。车一鸣色釉镶器抖彩之一车一鸣作品大气且个性鲜明,这是众多藏家的共识。有业内行家认为:景德镇无论是从清末民初的“珠山八...

    174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书画不可贪大求长[图文]
    书画不可贪大求长[图文]

    作者:杨宇全(浙江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0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书画界出现了一种“贪大求长”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书画家的作品尺幅越搞越大,只要一下笔,动辄四尺、六尺、八尺整纸,有的书画家似嫌不过瘾,乃至出现了丈二匹、丈八匹甚至更大的尺幅。如此一来,一批批大而无当的“巨幅作品”便横空出世,炫人眼球!为何书画家的作品越画(写)越大,我想不外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以尺论价”的书...

    176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品读画家邹光平的彩墨画艺术[图文]
    品读画家邹光平的彩墨画艺术[图文]

    【艺术简介】邹光平,男,汉族,1957年出生于福建厦门市,山东省威海市人。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综合绘画工作室主任、山东师范大学综合材料绘画研究所所长、96—98年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研修。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综合绘画—工作室负责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家协会会员、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美...

    699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馆藏西汉王室墓玉器鉴赏[图文]
    馆藏西汉王室墓玉器鉴赏[图文]

    张海军玉,一个美好的字眼,它伴随着一个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人使用玉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当做家传之宝或者定情之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玉器经历了诸多变化,总体上是由颇具宗教化色彩转向世俗化,具体到纹饰、器形的变化上,都是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其中以西汉时期的玉器最为出色。在长沙市博物馆的库房里,收藏着数千件玉器,时间从战国...

    146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齐白石四代真传工笔草虫 嫡系后人锦上添花[图文]
    齐白石四代真传工笔草虫 嫡系后人锦上添花[图文]

    2015年12月6日晚,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叶隐闻声——齐白石十八开花卉工笔草虫册》最终以1.15亿元成交。而据了解,此册于1955年已入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画家齐白石》纪录片中,是秘藏多年才得以公开的绝世之宝。该册中,白石老人以写意笔触描绘了花卉、水稻、草叶、莲蓬、葫芦、灯盏、器物等,又以工细的笔法刻画了蝴蝶、蜜蜂、蜻蜓、蝉、飞蛾、蚂蚱、河虾...

    1747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2024甲辰龙年——著名书画家杜觉民元旦特刊
    2024甲辰龙年——著名书画家杜觉民元旦特刊

    【艺术简历】1957年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杜水泉,当时在哈尔滨军事工学院工作,母亲周莲娣在秋林食品公司工作。同年,父亲被划为右派,遣返回祖籍浙江省萧山所前杜家村劳动改造。1963年跟随被精简离职的母亲返回杜家村。1964年入学杜家小学。1965年文革开始。1968年小学四年级,父亲的观点认为我们整个家族的衰败是由于读书,故家中无书,借来读的小说,父亲见到会烧毁。后来听母亲说小学的裘老师,...

    1728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图文]
    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图文]

    自叙帖(局部) 怀素 祭侄文稿 颜真卿寒食帖(局部) 苏轼曾来德学习书法,可以提升国民的素质;写好书法,可以写出中华民族的审美。一部书法史和一部文化历史共衰共荣,历数千年而不变。书法兴则国运兴、文运兴……这个题目有点大,不太好做文章。我们可以说,汉字书法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有一定关系;也可以说,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中国文化的内涵是无限丰富的,从诗书到礼乐,...

    153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明杰山水画:不是学古人之迹,而是学古人之心[图文]
    刘明杰山水画:不是学古人之迹,而是学古人之心[图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由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文旅局主办的《喜迎二十大 山水颂华章》 刘明杰山水画展日前在济南举办。刘明杰多年来专攻山水画,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于北京拜师北宗山水大家孙天牧先生,为孙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薛永年说:“在我看过的有限作品中,刘明杰无论画江湖扁舟,画水村...

    124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弗朗西斯·培根:一位把人画成动物的艺术家[图文]
    弗朗西斯·培根:一位把人画成动物的艺术家[图文]

    《释放》 彼得·比尔德(PeterBeard)70年代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你看着伦勃朗的肖像,尤其是自画像的眼睛,你似乎能看到一个“灵魂”。宗教思想和书籍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并在今天继续诱惑着我们。但是弗朗西斯·培根是第一个把人画成动物的艺术家。人们说他的作品没有灵魂,是一堆肉和骨,血和脑的混合体——简言之,像活生生的肉。挣扎在无情的达尔文式的生活中,使得培根的作品中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氛...

    14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