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穴中或藏有珍宝,或仅有白骨,盗墓贼在挖开之前也无法准确判断。图片来源:Julia Kate Clark
蒙古虽有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但法律普及度较低,且地广人稀,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再加上难以人为控制的气候变化,考古工作在这片土地变得尤为艰难。
蒙古的古代遗迹在世界上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大部分遗迹都与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汗国有关,这曾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庞大的陆上帝国。但是,如今,由于气候变化和盗墓对遗迹和文物造成的严重影响,蒙古的考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和盗墓看似是两个毫无关联的问题。事实上,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导致牧场减少,使得当地牧民的收入降低。再加上整体经济形势下跌,牧民以及其他蒙古人转而寻求其他方式来赚钱。其中一些人就选择去搜寻古代财宝,然后在非法的文物市场上进行售卖。
蒙古地域广袤,无论是平原、沙漠还是山峰之上,都有许多人为堆成的石碓,这是古人的坟墓。这项习俗始于新石器时期(大约6000到8000年前)。当时,人们用石头堆成餐桌大小的石碓,里面往往有一具人类的尸体以及一些动物骨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墓堆变得越来越大(一些甚至超过了400米长),包含的东西也更为复杂,例如数以千计的用于祭祀的马、工具、马车、挂毯,以及金子、首饰、宝石等财物。
对于蒙古人来说,这些遗物能够提醒他们铭记去世的祖先,是无价的文化遗产的实体体现。
蒙古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拥有优良的法律。但是,人们对这些法律知之甚少,而且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人迹罕至,再加之预算稀少,因此这些法律基本处于无效状态。与此同时,法律也不能保护蒙古的文化遗产免遭气候变化的影响。
盗墓造成的损失
针对蒙古文物古迹的偷盗由来已久。当地的考古学家透露,他们曾在一处皇家墓葬的入口处发现几具骨架,以及一些由鹿角所制成的盗墓工具。这处墓葬位于蒙古中部,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墓葬的主人刚被埋葬不久,这些小偷为了有机会发家致富,冒着墓葬沙土滑坡的风险闯入进来,结果却葬身此处。
近来,盗墓贼正在不断增加。对于未经训练的盗墓贼来说,任何石碓形状的地方都有可能包含价值连城的物品。所以,他们刨开一个又一个的坟墓,其中许多都只是含有人骨和动物骨头而已。
被盗墓者丢弃的骸骨,对考古学家来说是珍贵的史料
考古学家对墓葬感兴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研究信息。对于文物黑市来说,这些信息一文不值。但是,如果让盗墓贼远离这些墓葬,就意味着要去教他们哪种墓葬里埋有财宝。这个策略显然行不通。
2017年,在蒙古北部工作的考古学家发现了成百上千座墓葬,其中包括一处拥有800年历史的墓群,里面至少有40个墓堆。但是,每个墓堆都被寻找财宝的盗墓者完全破坏了。古人的遗骸、各种各样的人工制品如弓、箭、箭筒、衣物等被随便扔在地上。
这些弓、箭、衣物以及骨头在地下存留了800多年,但是,如果它们被弃置在地面上,可能不到一年时间,它们就会灰飞烟灭。此外,盗墓贼还带走了那些他们认为价值连城的物品(金银宝石)。
挖掘干尸可以提高蒙古的旅游竞争力
争夺干尸的竞赛
考古学家团队如今正与气候变化、盗墓贼,以及每个想要挖掘该地区中稀有干尸的人竞赛,这些干尸已经吸引了蒙古国内和国外公众的兴趣。2017年,蒙古国家博物馆展出了两具干尸及其陪葬品——其中一具便是考古学家和当地警察从盗墓贼的手里抢救回来的。尽管这两具尸体生前也许并不是地位特别显赫的人物,但是他们的陪葬品却多种多样,且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这些干尸是自然变化形成的结果,而非像古埃及那样是人为制成。其中一些干尸形成于洞穴和岩厦等干燥的环境中,其他则是冰冻干尸。水浸入到墓葬中之后,结冰冻结,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保存环境,冰冻干尸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形成的。
这两种保存环境都能使得原本无法长期存留的东西保存至今,包括皮肤、毛发、衣物、挂毯、木制艺术品以及动植物遗体等。
除了盗墓贼的破坏,气候变化也会使得墓中的冰融化,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方式也会改变环境状况。因此,考古学家也在加速寻找以及保存这些墓葬。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预算较低,以及几乎没有任何针对如何处理这些遗迹的专业训练,即便考古学家能够挽救这些遗物,如何保存这些物品仍是一个问题。
相关方面正努力与干尸专家进行国际合作,并对国内专家进行培训,提高基础设施和设备,但是这些遗迹非常脆弱,留给它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蒙古教给我们的东西
蒙古的情况可以警示我们:如何去应对盗墓现象背后的气候变化和经济因素。
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种实体性的记录。这种记录当中掩藏着历史的真相。在蒙古,针对这些记录的研究已经加深了人们对于早期食物生产、马的驯服、新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出现、庞大游牧帝国的运行等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