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嵌珠宝方胜形带扣(三菱形金带饰W181)
背面两端有灵芝花形饰圆钮两个。底部由三菱形、灵芝花、“卮杯”形组成的花丝金托,其上正中嵌猫眼石一块,两端及四周嵌红宝石四块、绿宝石二块、珍珠四颗。据《天水冰山录》,孙机先生认为当为“金厢玉叠方胜宝石绦环”。
古代皇族佩玉,一套下来佩戴的玉石真不少,可是镶嵌这么多玉石还走得动吗?绦环和绦钩的流行肇始于宋。绦环是绦带所系之环,其材料有金、铜、铁、玉、玛瑙等。《老乞大》记绦环如下:“系腰也按四季。春里系金绦环;夏里系玉绦环,最低的是菜玉,最高的是羊脂玉;秋里系减金钩子,寻常的不用,都是玲珑花样的; 冬里系金厢宝石闹装,又系有综眼的乌犀系腰。”
定陵所出共14件,全部出自万历帝棺内西端,绝大多数置于北侧,少数在南侧。从形制上看,有云头形、三菱形、心字形、长条形、长方形、椭圆形。从工艺上看,全为花丝镶嵌,或嵌宝石或嵌珍珠。梁庄王墓出土有6套18件,其中一套残。
鎏金松鹤长方形带扣(长条形金带饰W37)
背面两端有花丝制作的灵芝纹方形钮两个。底以窗格形纹为地,中心嵌一“寿”字,上部两侧嵌松竹;下部嵌梅花、灵芝和仙鹤。四壁镶串枝灵芝形。正面中间一行嵌宝石五块,中间一块为祖母绿,左右两边各为方形红宝石一块和长方形蓝宝石一块,两侧焊制流云纹并嵌珍珠十二颗。
碧玉嵌宝石龙首带钩(W187)
碧玉制。钩雕作龙首形,背部为一圆形钮,上刻一灵芝纹。龙额嵌珍珠一颗;腹部嵌红、蓝宝石各二块,黄宝石一块。
腰系绦钩的明宪宗(左)和腰系绦环的明宣宗(中、右)
定陵出土玉革带,共10条,出土时玉饰件都完好无损,带鞓多已腐朽残断。梁庄王墓出土有7条,分素面玉带、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两种。据《天水冰山录》载,查抄严嵩家时,玉带达200多条;查抄朱宁家时,玉带达2500余条。
白玉革带
辅弼白玉革带W88,带用红色素缎中间夹皮革一层制成。带版为白玉,其中两块一端为圆弧状的长方形玉带版,在圆弧的一端套有鎏金银包头,其上各嵌红宝石二块、蓝宝石一块。
镶宝玉花金钗
头面的插戴本身也是一项专门的技艺,以至于当时富贵之家女子欲盛妆出行,需雇专司其业的“插带婆”代为从事。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一“绣花娘·插带婆·瞎先生”条曰:“插带婆者,富贵大家妇女赴人筵席,金玉珠翠首饰甚多,自不能簪妆,则专雇此辈。颜色间杂,四面均匀。一首之大,几如合抱。即一插带, 顷刻费银二三钱。”
定陵出土首饰多达240余件,分别为:簪195件、钗5件、耳坠10件、耳勺3件、金环8件、金饰1件、围髻1件、抹额1件等。240余件首饰中金簪多达135件(其中万历帝56件,孝端后38件,孝靖后41件)。银簪39件,其中37件为银鎏金,全为孝靖后所有。首饰上共镶嵌各类宝石587颗(现存数),珍珠305颗(现存数,有的已碳化或脱落),其中光簪上就用宝石526颗、珍珠231颗。
通长25厘米,重122.9克。顶簪簪首整个图案分作花、蝶两部布置在铺展于下的构架上。花部托起两枚白玉碾成的一大一小两重菊瓣,顶端又一个素托,里面用宝石嵌作花心。蝶部在下方装饰玉花和珠蕾,花枝间用片材卷作两个相叠的圆管,高高擎出一个蝶样轮廓的托座,上面一只掐丝填嵌做成的蝴蝶,螺丝须子的顶端各穿一颗珍珠。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妃嫔贵人
明代女子盛装是用各种首饰把满头装饰得几乎不露发,各式簪钗的命名也因此多着眼于它的插戴位置,挑心的得名即因它是自下而上用挑的方式簪戴于狄髻的正面之当心。最常见的是佛像挑心,它的起源也许可以追溯到北宋。作为女子首饰的佛像挑心,它的大为流行要到明代,而其造型来源更可能是观音宝冠上的化佛。挑心的装饰主题,明前期以佛像为多,背后多是焊接与簪首垂直的一柄簪脚。
白玉佛字嵌宝石金簪
头面一副规模具见规模者,当数定陵所出两位皇后的簪钗。孝端后狄髻上插戴得很是齐整,依照题材与形制,可析作完整的两副:金镶玉嵌宝寿福禄首饰一副一十二件,金镶玉嵌宝蝶赶花首饰一副一十二件。孝靖后其中的“金镶玉嵌宝蝶赶花首饰”,包括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挑心一,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顶簪一,金累丝镶宝珠蝶赶花小插、金镶宝蝴蝶小插各一,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小插一对,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啄针一枚,如果本因成对者均成对,一副首饰也是一十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