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记者 巫碧燕
近段时间,国内持续爆出涉及千万元的红木家具真假纷争案,折射出假冒乱象不曾收敛的现状。据调查,“购买的红木家具是否货真价实”是消费者首要关心的问题。但由于红木家具鉴赏学问深厚,一般的消费者很难掌握,因此科学的鉴定更显重要。
1、以假乱真不胜防—网络知识不全可靠
今年10月,家具商人叶先生看中了一批声称是小叶紫檀(学名降香紫檀)的原料。据卖家说,原料伐自印度,报价70万元/吨。叶先生为了保险起见,提出送检。科研人员通过比照样本的横切面和弦切面,确定该木料并非名贵的小叶紫檀,而是产自非洲、不属于国标红木的血檀(学名染料紫檀)。
事实上,在送检之前,叶先生也做了一些功课,包括上网查询,以及请行内人士鉴定,这也是很多红木发烧友的做法。记者询问了多位广西大学林学院的专家,专家均表示这样做并不完全可靠。比如说,国内有些专家一度认为产自马达加斯加的卢氏黑黄檀便是故宫家具用料,即“海岛性檀香紫檀”,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引发市场波动,直到该国政府向中国林业部门提交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的报告,说明岛上不产檀香紫檀,才纠正了这一认识误区。此外,还发现有一些非专业人士,从网上粘贴复制所谓的资料,出版成册,书中错漏百出,给人造成误导。互联网上,木种学名、俗名、常用名张冠李戴、一名多用也非常多见,一些所谓的“红木鉴定办法”,已有不少被学界用严谨的科学实验否定了,却依然被转载。
2、偷换概念没商量—学问不精难提防
假冒的红木,可不是非红木冒充红木那么简单。同类不同种的红木,价格也是千差万别,这也给不法商贩带来可乘之机。
今年7月,市民邝先生买了一套红木家具,只因商家一句“用材是市面上价值仅次于小叶紫檀的红酸枝”。但买后检验的结果令他失望:“是红酸枝没错,但属于不太好的料子。”原来,红酸枝木类还分7个种,他高价买到的,其实是价格比较便宜的奥氏黄檀种,而非最贵的巴里黄檀种,两者价格可相差数倍以上。
据了解,新国标规定的红木家具必须配备的产品说明书上,不能简单标注“红酸枝”,必须具体到种,例如:豆科檀属巴里黄檀。邝先生所有的购买凭证上都未如此注明,维权有一定难度。
广西红木家具协会秘书长李春贵向记者透露,市场上红木家具造假有增无减,手段多样。除了掺假、混料之外,今年还出现了不少新手段,比如说用氨水给红木中的花梨木类脱色,使其颜色均匀、卖相更好,但是破坏了自然木质。在南宁,有两个情况比较突出,一个是用非洲酸枝(非红木,学名伯克苏木)冒充白酸枝(学名奥氏黄檀),还有些店卖的是非红木的古典家具,但却以“亚红木”的噱头混淆视听。
3、权威鉴定方靠谱—普及科学正能量
今年8月起,南国早报与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即广西木材及木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合作,为红木藏家提供免费检测。藏家钟女士获得了免费检测的机会,她在今年花9000元购买了一套交趾黄檀的桌椅三件套,专家发现,尽管用料名贵,但家具底面有大量白边和粘胶修补的痕迹,所以也难称得上是精品,这次检测对于钟女士来说,是难得的一课。而另一位市民龙女士,终于为自己收藏的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验明正身,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
亲自参与检测的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李英健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检测活动,让更多的红木爱好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红木,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