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图》画心部分
新浪收藏讯 8月30日上午,佳士得在香港宣布了苏轼《木石图》上拍的消息,想必一定会掀起一阵惊涛骇浪,藏家圈子内,关于苏轼传世画作以及文人画的讨论不绝于耳,公众领域范围内,苏轼的超高知名度以及超过4亿港币的估价,更是让它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
苏轼《木石图》将于今秋佳士得香港秋拍瞩目上拍!今日上午,新闻发布会率先于佳士得香港艺廊隆重举行,流传千载的稀世名作正式通过传媒向大众展露真容。接下来两日,该作品将面向公众开放预展。一眼千年,在港的藏家朋友不容错过!
那么,凭什么它能趁4个亿的价呢?先来回忆下去年3.4亿成交的南宋陈容的《六龙图》,同我们今年秋拍的主角《木石图》一样,两大宝贝都是来自日本的重要收藏,前者来自藤田美术馆,《木石图》则是来自日本另外一个收藏大家族。而且可以说,极有可能是《六龙图》的拍卖引出了《木石图》,佳士得方面推测说:
“能找到这张作品,源于去年藤田美术馆藏品的拍卖,日本NHK跟拍了作品,日本藏家或许看到了这次拍卖的过程,于是在我们到日本征集的过程中打电话来说有“国宝”。结果一看到图片,汗都下来了,马上赶到关西。藏家拿出作品的时候,盒子非常朴素,放在毯子上让我们看。慢慢打开作品,正是我们学习美术史时那件苏轼的作品。也有国内专家曾找到这个家族试图回购,这个家族当时并没有意愿出售,谎称在二战时美军轰炸中烧掉了,因此一直保存到现在。”
想想陈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苏轼则是北宋时期的绝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其文人画不拘泥于形似,常以枯木竹石宣泄胸中块垒。对比之下,即可见苏轼的价值。
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三幅。一幅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雨竹》,第三幅就是这件即将上拍的《木石图》,是为唯一一幅私人收藏,可见有多珍贵。约1937年,《木石图》被日本人以超过万金的价格购藏,后证实进入到阿部房次郎爽籁馆。
《潇湘竹石图》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是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馆内人员都极少见到,2011年,中国美术馆曾举办过“50年捐赠作品大展”,展厅醒目位置摆放的就是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这幅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
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表示:“美术馆珍藏的这幅苏轼孤本价值连城。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宋代书法就拍出了几个亿,如果《潇湘竹石图》现身拍卖行,起价就会超过4个亿。”
九百多年来,《潇》画辗转漂泊,多次易主。民国后为北洋军阀吴佩孚秘书长白坚夫所收藏。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白坚夫携画来京,找到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和四川老乡、古画鉴赏家杨仁恺,委托他们售画,以救拮据。张、杨两位又往访王府井荣宝斋古画店店主、齐白石高足许麟如先生。许先生深知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时移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的邓拓酷爱收藏古画,便带领他们至东城区遂安伯胡同邓拓家。邓拓展开长卷,用放大镜细看纸质、绢丝、笔意、众多题跋,认定此系苏轼真迹,如获至宝。他以《北京晚报》副刊上专栏文章“燕山夜话”所得稿费2000元,又变卖家中24幅古画得3000元,凑成5000元巨款,毅然买下宝画。又满怀欣悦之情,将其书斋易名为“苏画庐”。随后旁征博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连同原画发表于《人民日报》,一时成为文艺界美谈。
1964年,邓拓将他收藏的古画145帧,慷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其中除《潇湘竹石图》外,还有沈周的《萱草葵花图卷》、唐寅的《湖山一览图》、吕纪的《牡丹白鹇》、仇英的《采芝图》、华喦的《红白芍药图》、莫士龙的《五湖云水图卷》、恽寿平的《桂花三兔图》等,均属艺术瑰宝,是中国美术馆迄今收藏之最珍贵的古代书画精品。
据北京国画家周怀民所收藏之日本画册所示:“《枯木怪石图》上画一怪石和一株虬曲的枯木;挣扎扭曲的树干下,有衰草在风中颤抖,显出荒寒气象。”《枯木怪石图》上画怪石所用圆旋的笔触,和《潇湘竹石图》笔墨技法相同,由此也可证两画出自同一人之手。
著名书法家米芾题跋 双剑合璧绝无仅有
在画的旁边,有米芾的题跋,米芾集诗文、书画、鉴赏、理论、收藏于一身,是个艺术全才,宋徽宗时被诏为书画学博士,尤其书法最为出名,为“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书法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细线的走若游丝,重的部分又重如磐石。目前,我们只能找到当时宋代四大家苏、黄的合璧,也就是《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这件苏、米的合璧,有画,有书法,是绝无仅有,非常珍贵。
米芾自幼聪颖过人,6岁可背唐诗百首,8岁学书法。米芾的母亲曾经为皇帝接生哺乳,皇帝长大后不忘恩情,便在米芾18岁时赐米芾任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后来先后在地方仼职,但因非进士出身,所以米芾一生做的官职都不大,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书画艺术上。
米芾对书法非常痴迷,个性怪异,且非常爱干净有洁癖症。另外他还非常喜欢石头,经常称石头为兄。一次碰到一个很美的石头假山,竟在石头前揖拜行礼,称石头为岳父,所以很多人称他为“米颠”,其实米芾不是真颠,而是性情中人,世人不理解而已。
苏轼画像(1037-1101年)
这件作品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
什么说这件作品开启了文人画的先锋?主要是这件作品与苏东坡的官运有关。由于苏东坡一路颠沛流离,他按照当时身边所能见到的景致画出这件作品,所以它看起来和当时的宋代宫廷绘画有很大不同。他并不刻意去描绘花鸟或雄伟的山水,迎合皇室的需要。他是按照身边所接触的景物,赋予它一定的精神性。从他开始,竹子、石头甚至一颗枯树,都有了精神性的意义。当我们细细观察这张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的干、湿、浓、淡的变化非常复杂,甚至于顺着石头的势可以牵扯到这棵枯树。整个动态往右边走了以后,左边是不是虚掉了呢?他左边又补上了一些浓墨的小竹子,非常细腻。这张画是一张包容的、力量向中心集中的画作,是非常完整的。
请横置手机来欣赏这幅《木石图》:
苏轼在中国文化中受到极高的推崇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