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自清末以来的发展,可谓名家辈出,豪杰竞起,俨然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一大高峰。究其原委,一曰“变”,二曰“通”。
所谓“变”者,即有时势之变,亦有碑帖之变,二者由二而一。清末以来,国家积弱,民生凋敝,实为“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当时的学者,或求于邃古之文史,或吸收外来之思潮,力求开辟出一个全新的格局。
而所谓“通”,则需归功于民国以来政治和思想上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同的审美可以共同存在,新与旧、中与洋或则取长补短,或则相争不让,所以艺术园地里便有一种百花齐发的生态。
晚清碑学五家:沈曾植、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何绍基
在书法方面,作为官方正统审美的帖学一路,从乾嘉以来已经为许多金石学者所诟病,到了清末的时候,这种批评则更加的严峻起来。包世臣《艺舟双楫》及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两书的尊碑论调,无疑为碑学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祉,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所以晚清书法上总的面貌是趋向雄强的,而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审美上非常的多元。列举几位晚清书法大家,或许会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这一时代的精神特质。此次匡时“畅怀——晚清碑学五大家书法夜场”集五位书家之精品,以馈藏家,亦希望与有志者一道,为弘扬书艺尽微薄之力。
沈曾植被誉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中国大儒”。字如其人,所以沈曾植的书法也是孑然独立的。一直备受学者、书家的推崇,影响甚远。当代著名书家于右任、谢无量、罗复堪等都受其影响,王蘧常更是乙盫先生的入门弟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乙盫先生治学广泛深入。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说:“盡通國初及乾嘉諸家之說。……以治一切諸學。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其憂世之深,有過于龔、魏,而擇術之慎,不後于戴、錢。”。弘深精微的蒙养是沈乙庵先生书法的根本。
沈曾植 楷书节临《刘怀民墓志》 纸本立轴 20×53cm
备注:康有为题跋。题跋中提及的劲庵即李棪(1910-1996),字劲庵,李文田之孙。早年就读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经蔡元培荐引赴北京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南明史,兼习甲骨文。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RMB:50,000-60,000
沈曾植 行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128×30cm×2
备注:蔡晨笙旧藏。蔡晨笙,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号多斋,与陈运彰、王蘧常、郑逸梅、费新我等老一辈文人友善。蔡氏痴迷于沈曾植书法,曾收藏千余件,因号宝寐阁主人。
沈曾植 行书七言联 1922年作 纸本立轴
136×31.5cm×2
十九世纪末的政治维新百日而夭,但社会从内到外全面松动开裂。艺术上吴昌硕成为了旧时代的终结者和新时代的开创者。吴昌硕的才能是全面的,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会贯通,被誉为中国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吴昌硕 临石鼓文四屏 1916年作 纸本立轴
159×41.5cm×4
备注:上款人子谷即韩德均,字子谷、费砚,字见石,号龙丁,和金山吴松林先后投师吴昌硕之门,后金石书画尽得其传。尺纸寸缣,人皆珍之。可惜韩体弱多病,早年病故,故传世作品凤毛麟角。吴昌硕曾书石鼓文赠子谷仁兄:“立道不鸣高,所乐识时安出处;古人逢大用,唯求涉事寓方员。”
高峰的基石和顶峰都是吴昌硕的书法,尤其是他的石鼓文书法。他的成功是因为学习了石鼓文,以石鼓文做基础和营养,他的成功也是因为他把石鼓文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空前绝后的高度。
本场拍卖中九件吴昌硕作品,全面展现了吴昌硕学习石鼓文,临摹、集字、创作的水平,件件都是佳品。
康有为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圣人”的书法是临帖而不像,写什么都是表现自己。所谓自己就是“欲兼诸美”理想和态度。康有为说:“千年来无人能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篆隶钟鼎哉!吾不自量,欲孕南帖、胎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
康有为 行书鲍照《飞白书势铭》八屏 纸本立轴
展览:“广东文物展览会”,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1940年。
238×57.5cm×8
其有为心性通达,行事亦真,书之小道,一挥即就。粗看不计工拙,实则用笔精到。丁文隽在《书法精论》说的最为准确:“康书纯以神行,不斤斤计较点画笔墨,乃其独到之处,一般书家难以语此”。这个难语其实就是康有为书法中以圆为阳的精神内涵。
康有为 行书“克明峻德” 纸本镜心 37.5×142cm
RMB:220,000-250,000
康有为 行书八言联 纸本立轴 170.5×36.5 cm×2
RMB: 120,000-150,000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所述的学书方法,鉴赏方法以及笔法等都能在他的书法中得到印证。本场拍卖中《飞白书势铭》八屏,笔笔沉着,字字飞动,力韵兼美,酣畅淋漓。行书“游古骋今文为乐事,仰观俛察世有能人”联是集王羲之《兰亭序》,词语通达适变,书法秀逸流美。
赵之谦,字撝叔,号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其书法是清代阮元、包世臣碑学书法理论的一位实践者。书风笔法精致、结构严密,形成了独特的魏碑体面貌。并将魏碑的笔法特点运用在他的篆、隶、行书中,融为一体。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位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
何绍基 行书《醉花阴》词 纸本立轴 243×59 cm×4
出版:《梅轩珍藏中国名家书画选》P87,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6年5月。
RMB:500,000-550,000
“然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之耳。”这本来是黄山谷评苏东坡的话,今移评何绍基在书法的成就,是再恰当不过了。
赵之谦 楷书集《禊帖》四言联 1865年作 纸本立轴
122×25cm×2
清晚的大书法家中很多都是做高官而以书法为余事。赵之谦却是每日书画印相伴,以访碑集古为乐,业余做个小知县。赵之谦书画篆刻俱精,书法的功力促进了他的绘画和篆刻,同时绘画和篆刻也滋养了他的书法艺术。绘画可以使笔法更灵活,篆刻可以使字的结构更有美感。
大聪明加大勤奋成就了赵之谦在书法上大成绩。纵览赵之谦一生,三十五岁从颜体转为魏碑,三十七岁大悟用笔之法,四十岁笔法完善,进而篆隶楷行独具面目,四十五岁以后随心所欲,五十岁人书通达。赵之谦自诩“汉后隋前有此人”,可惜天不假年,赵之谦五十五岁卒。
赵之谦 楷书七言联 绢本立轴 119×35 cm×2
出版:《日本藏赵之谦金石书画精选》P135,西泠印社,2008年。
备注:唐云题软布函签条。
RMB:1,200,000-1,500,000
何绍基的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喜爱、重视和收藏,但对他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清晰的高度,随着对他的研究深入,相信他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诸弟书》中写道:“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叶,今年已千叶矣。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诗亦远出时手之上,而能卓然成家”。曾国藩一生最善识人,他对何绍基的学养好诗书评论是中肯的。
何绍基 隶书《古松赞》四屏 纸本立轴 133×32 cm×4
何绍基一生对书法用功甚勤,书法和书学理论成绩巨大,何绍基真草篆隶四体皆精。隶书遍临两汉诸碑,于《礼器碑》、《张迁碑》临习竟过百通。隶书在书法史上最具鲜明特点的,被称为“首妙在隶”。他是师法古人而中得心源,何绍基行书取法颜真卿、苏轼,所书跌跌荡荡,似瀑布飞流,如海水翻卷。这是何氏人品、学识的完美体现。同乡齐白石早年专学何绍基,行书几乎乱真。何绍基的书学理论存在大量碑帖题跋、日记、诗中,非常值得研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