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大观”夜拍现场
6月19日深夜,中国嘉德2017年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举槌,其中,之前极受关注《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以咨询价上拍,现场以8800万元起拍,以1.3亿元落槌,加上佣金以1.495亿元成交。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集南宋诸帝所书团扇和斗方四幅,第一幅题为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第二幅题为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第三幅题为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第四幅题为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每幅均有翁方纲对题,考证精详。卷首王禔题:“奎章睿藻”。卷尾叶恭绰、程琦题跋,潘延龄、程琦递藏。累见著录,流传有绪。南宋诸帝传世的御笔数量极为有限,2012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以567万美元的成交。
四朝宸翰——宋高宗等南宋皇帝御笔
宋元书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高峰,热爱书画之风,南宋尤甚。受宋徽宗赵佶影响的高宗建立的南宋,数代皇帝,从高宗到孝宗、光宗、宁宗、理宗,甚至吴皇后和杨皇后都极善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但由于朝代的更迭与时代的战乱,这一时期的传世佳作留存十分稀少。
1127年靖康蒙难,徽宗第九子赵构,唯一没有被俘北去的亲王移师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开启南宋王朝。宋高宗应该说是一位放错了位置的书法家,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真草嵇康养生论》及《光明塔碑》等,然传世不过十余件。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或初学米芾,又辅以六朝风骨,自成一家。”初学黄庭坚,后改学米芾,至终以追摹魏晋法度和二王,而且心之所嗜,“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宋高宗《御笔草书七绝》,释文: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醾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
本卷第一幅为宋高宗《御笔草书黄庭坚<戏答王观复酴醾菊>》。笔法精熟,效晋人法度,典雅圆融中复得潇洒飘扬之逸韵,应为晚期所作。有关专家将此书与台北故宫的《书题橙黄橘绿》和《书题太液风荷》两件存世作品相对照,认为无论从内容还是风格,都当属高宗退居德寿宫时期的典型作品。
宋高宗《书题橙黄橘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高宗《书题太液风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宗的继任者宋孝宗有恢复疆土之志,在位27年间政治清明,政风宽和,史称“乾淳之治”。继位之前,高宗曾将自己所临的《兰亭序》赐孝宗,命其临五百本,孝宗谨依此教,连抄了七百本进呈,最终以高度自律的表现赢得高宗信任。
第二幅宋孝宗的《御笔楷书七绝》或为孝宗自作。关于其书风,《书史会要》中仅六字:“书有家庭法度。”书写规行距步,完全符合这位沉稳自律的皇帝之心迹,从中亦可见与高宗书风契合之处。
宋孝宗《御笔楷书七绝》,释文:只因青帝苦多情,偏向仙曹系姓名。王母赐伊丹一粒,花中独自得长生
宋孝宗《行书池上疏烟七言联句纨扇》,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宋孝宗《平生睡足七言联句纨扇》,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光宗见宠于高宗,然而与其父孝宗关系紧张。孝宗让位极晚,光宗仅在位五年便精神失常,传位于宁宗赵扩。因此传世书法量最少,且多受高宗书法影响,带有二王的风格。目前仅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团扇页《行楷书韩愈诗联》被认为可能出自其手书。
本卷第三幅《御笔行楷书联句》行间有“御书”印,翁方纲定为宋光宗书。叶恭绰卷尾题跋中称此幅为四朝宸瀚中最精彩者。
宋光宗《御笔行楷书联句》,释文:蓼岸飞寒蝶,汀沙戏水禽
在宫廷政变中被逼上位的宋宁宗个性软弱,但在位期间政局平和。他传世作品也极少,尚不及皇后杨桂枝。宁宗书法亦有高宗遗风,杨皇后书法与其极为相似,可为之代笔,善莫能辨。目前公认的宁宗真迹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马远《山径春行册》、马麟《暮雪寒禽图》和《芳春雨霁图》的御题诗及私人藏《宋帝御题马远画册》的御题诗。
第四幅题为《御笔行书联句》,出自北宋陈师道《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幅上左有“御书之宝”,右有乙卯葫芦印。翁方纲对题认定为“宋宁宗之笔无疑也”。
宋宁宗《御笔行书联句》,释文: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然而后两幅原定为光宗和宁宗的作品,目前学界倾向认为是理宗的手笔。
宋理宗赵昀来自民间,登基之路坎坷,然而喜好文学,当时称之为“文章天子”。他还曾给自己的御画像题赞诗,“身黄屋兮心太虚,动节度兮心恬愉,肥瘠以天下兮不移夫厥居,夫孰为广成子兮,吾将问道于千岁之余。”
宋理宗《行楷书潮声五言联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对比第三幅与第四幅,字的结构中捺笔略带凹口的燕尾,起笔较重而呈锥形的竖划,字迹瘦硬挺劲,好取方笔姿态,皆为颜体影响。与传世的光宗、宁宗手书有异,因此认其为理宗之御笔较为合理。
宋理宗《行楷书浅沙五言联句》,2013年香港嘉德曾拍过
有关专家认为,宋理宗的书法风格在南宋诸帝中辨识度极高。从传世作品来看,其一丝不苟的楷书痕迹应该出自颜真卿,但字体间架结构与运笔转折稍显稚嫩。推测理宗继位后效仿杨太后学“颜体”,因此形成了与南宋之前诸帝迥然不同的书法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