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沉寂,国内的艺术品市场释放出回暖信号,冷中有热。全年诞生了15件亿元级拍品,起码中断了一直疲软的状态。不过,这种春风在途的争抢趋势更青睐于精品生货,而普货市场则持续萎缩,整体未见明显回暖迹象。
一年倏忽而逝,全球艺术品市场似乎纠正了过热的现状,经历了休整阶段,变得更为冷静。尽管销售总量低于2015年,但高端拍品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劲的走势,遗憾的是2016年全年都没有出现拍卖价格过亿美元的艺术品。
其中距离1亿美元大关最近的要数莫奈作于1891年的《干草堆》。2016年11月,一位匿名买家通过电话竞拍以8100万美元在佳士得买下了这件私人市场当中仅存的一张《干草堆》,刷新了保持八年之久的莫奈作品纪录。环顾一年内的表现,莫奈和毕加索们依然是艺术品市场的“硬通货”,拥有颇高的安全系数,印象派与现代艺术妥妥的是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试金石与风向标。在西方传统的拍卖中,这两个门类的艺术品也通常被并置,组成同一个专场,受到世界各地藏家的追捧。由于藏家们对2016年的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许多人都回避购买年轻或者新潮艺术家的作品,狂热的交易又回到了注重稳定性的状态,买家把注意力转向了有历史的或者偶尔被低估的艺术家。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巨头苏富比经历了重大变化。苏富比以8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艺术顾问公司“艺术机构伙伴”(AAP),震动了整个商业艺术界。这家艺术顾问公司由之前在佳士得工作的艾米·卡佩拉佐以及亚当·钦和阿伦·施瓦茨曼创立。此番收购让苏富比获得了潜在新客户的资料信息,也标志着苏富比越来越有兴趣提供包括咨询和经纪业务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服务。可以预见的是,在2017年,苏富比和佳士得的市场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审视去年全球艺术品拍卖TOP25榜单,中国艺术作品在海外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去年香港地区的拍卖结果来看,内地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非常强势,吴冠中的《周庄》以估价待询的形式上拍,以2.36亿港元成交,创造了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同时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最高纪录。最近几年,海外艺术品市场的中国古董热俨然在退潮,而2016年似乎重新迸发光芒。其中,两块金字招牌功不可没。其一是“乾隆御制”,在全球都拥有颇高的接受度,迎合了他者关于中国审美的想象。其二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年9月,“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瓷器”的专场拍卖惊现纽约,超过400件宋至清代瓷器拍品未拍先热。虽然博物馆藏品登上拍场引发颇多争议,但轰动效应可想而知——百分之百成交,总金额为1370万美元。当然,这块金字招牌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还很难说。
相比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沉寂,国内的艺术品市场释放出回暖信号,冷中有热。全年诞生了15件亿元级拍品,起码中断了一直疲软的状态。不过,这种春风在途的争抢趋势更青睐于精品生货,而普货市场则持续萎缩,整体未见明显回暖迹象。
其中,古代书画因有超实力藏家护航,实现数量和成交额双上升,过亿元成交的拍品达到4件。许多略显陌生的名字开始一一出现,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新景观,生货数量的增多给足了藏家新鲜感,几乎没有交易成本。近现代书画则从结构上进行大力度调整,作为拍卖中群众基础大的板块,与往年近现代大师一枝独秀不同,在2016年秋拍中,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共同撑起了天价作品的市场,各大家的实力趋于平稳。这也是在经过一轮发酵,尤其“黄胄年”“潘天寿年”等集中出现之后,该沉淀的艺术家都已经完成了市场的价格定位,过亿元成交的拍品有5件。瓷器杂项部分则进入到相对的平稳期,仅有1件拍品过亿元。现当代艺术部分是数量上调整最多的,同时在美术史的维度上进行夯实和扩充,超过亿元成交的拍品只有1件。此外在亿元榜单上还有2件珠宝尚品,均为当下市场所追捧的彩色钻石。
业内人士认为,书画市场的明显下滑趋势已经过去,但止跌过后还是市场调整阶段,过程非常缓慢。艺术品市场整体的全面复苏,还要依靠好作品的不断刺激和整体向好的经济环境,而目前正是战略投资者布局的时机。这一点从去年大企业频频出手收藏、已成为行业重要支撑的抢眼表现便可见端倪。比如《五王醉归图》以3.036亿元被苏宁集团斩获,宝龙集团以1.955亿元竞得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页》,华谊兄弟(300027,股吧)、三胞集团等企业亦大张旗鼓地进入艺术品市场。且这些企业不仅仅满足于收藏,多半都有创建美术馆、博物馆的宏大计划。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参与的国内企业仍是少数,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会有更多企业介入,将引领国内艺术品高端市场。
从技术领域分析,2016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番技术手段的更新:苏富比购入“梅摩艺术品指数”以利用数据提高其竞争力,区块链技术正在迫使艺术品交易提高透明度,而在线艺术交易平台不断争夺更大份额。这也是伴随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得更多普通人能够积极参与到艺术品市场中,甚至改变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