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外滩源的佳士得上海新址
如果艺术品市场可以被归类为消费市场的一种,我则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为投资性消费市场。从数量上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力军仍然是一批活跃于各地的古董或书画经销商和投资者。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似乎很难将保值、增值或是提升社会地位等理念清空,尽管大多数购买艺术品的人都希望被看成纯粹因喜爱而收藏的藏家。
受制于不得销售中国古董以及古代和部分近现代名家绘画的限令,面对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现状,国际艺术品拍卖巨头各显其能,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实现突破和超越。佳士得似乎比它的竞争对手苏富比更快地找到了方向和突破口。刚刚结束的佳士得上海秋拍推出了三个专场拍卖,分别以“亚洲和西方20世纪和当代艺术”“顶级生活方式”和“中国当代设计”为主题。三场拍卖共实现了超过1亿3千万元的销售额,中国当代设计专场拍品百分之百成交,占全部销售额的12%。据称,在上海的这场当代设计拍卖专场在全球范围内亦属首例。
中国当代设计专场20件拍品全部来自爱马仕旗下品牌“上下”。“上下”的第四间也是最大的专卖店刚刚于10月中旬在上海落户,佳士得本次拍卖所得1500多万元的销售额既为“上下”的店铺开张捧场,也为其品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上下”品牌推行中国设计,中国制作,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概念,自2010年面世以来,如今尚处于投资阶段,有报道称“上下”预计2016年实现盈利。
与“上下”品牌的合作再一次显示了佳士得拍卖中国区负责人出色的公关素质和创新精神,既节省了征集拍品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又可以在销售推广上得到品牌的一臂之力。佳士得网站上针对本场拍卖的宣传片,其画面和解说词也仿佛是“舌尖上的美味”的姊妹片。高端品牌联合,共同开发高端生活方式和消费市场,以求达到共赢,可算是一个不错的战略联合。
相对于佳士得,苏富比(北京)依然坚守传统,于11月底继续推出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目前尚未披露更新的拍卖计划。而与此同时,苏富比豪宅中介部门已悄然进军中国房地产市场,营销海外顶级豪宅。
10月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水墨专场表现也很突出,总成交额达2480万港元,几乎接近拍前最高估价总额的两倍,实现了95%的高成交率,其中85%的拍品均以高于最高估价成交。
自从2013年首次推出专场以来,苏富比共举办了三场当代水墨专场拍卖。今年香港春拍,苏富比的第二场当代水墨专场拍卖,借鉴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借古说今,中国当代水墨展”所呈现的西方语境下的水墨概念,推出以文人审美趣味为核心的藏品组合,拍品的门类囊括古董、家具、文房四宝、茶具、字画、盆景、佛像等....。。这种理念与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化,力求展现艺术的立体化和空间化的当代艺术观非常契合。
然而这场紧随国际潮流的拍卖结果却是三个专场中成绩最差的一场,98件拍品流拍24件,成交率仅为75%。经过精挑细选的文人品味物件,以再现古人生活场景的方式呈现于预展现场,虽然颇具新意,却并未受到中国藏家的追捧,复古的文人生活方式似乎与现代人的生活尚有距离,藏家并未普遍认可拍卖行所兜售的文人审美取向。
秋拍的苏富比当代水墨专场依然主推文人概念,但是拍品明显地精简化,重新回到清一色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水墨中国画,物件和绘画混杂的景象没有再现。在对艺术家的挑选上,与第一场当代水墨专场类似,依然主推海外国画家的作品。上拍的55件拍品,除两件王己千的作品流拍外,其余悉数成交,成交率高达95%。
自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推出当代水墨展以来,有关中西语境下的水墨语言之争便一直此起彼伏。西方文化商人似乎意图将中国水墨包装成与日本的Zen(禅)类似的一种概念,并称之为“水墨精神”。在此精神的引导下,当代水墨转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理念,一切与文人审美倾向有关的物品均被冠以“水墨”。
如果这一概念被消费者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新潮流,那么传统定义下的笔墨纸砚、案几茶具、奇石雅玩将被赋予更多的附加值,随之而来的便是新一轮的市场热潮,但是,从苏富比的三场当代水墨专场的成交来看,西方视野下的当代水墨观尚未被中国收藏界广泛认可,藏家们依然推崇传统意义下的水墨涵义,即对笔、墨和宣纸之间微妙关系进行实验和探索,以及文人以自我修身为途径所实现的精神上的超越和突破。这个趋势从大陆背景的拍卖行嘉德和保利对于新水墨拍品的选择上也可见一斑。
中国市场无疑被大多数国际拍卖行和经销商视为最重要的潜力市场之一,能否将潜力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如何去看待和介入这个充满诱惑力的市场。正如那个经典故事所讲,两个销售员去非洲卖鞋得到截然不同的回馈一样,一个说非洲没有市场因为那里没有人穿鞋,而另一个说非洲那边市场很大,因为那里的人到现在还没有鞋可穿。如果没有市场,那就创造出一个市场,尽管仅仅还只是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