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适逢蔡元培先生百五十龄诞辰之际,幸得藏家厚赐,以作于“戊午重九”,徐悲鸿画奉蔡元培之巨制《秋林三骏》领衔的一组蔡元培家族旧藏,将分别于2018年春嘉德“大观夜场”和“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中首度隆重呈现。
徐悲鸿 秋林三骏
横批 设色纸本
91×180.5 cm
RMB: 25,000,000-35,000,000
钤印:徐悲鸿印
题识:孑民先生雅教。戊午重九,悲鸿。
1918年岁初,徐悲鸿与蔡元培结识于北京。赞佩于徐悲鸿画艺,蔡元培立刻聘其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是年稍晚,通过蔡元培之帮衬与斡旋,徐悲鸿赴欧留学之事得以最终成行。有此伯乐长者,徐悲鸿自然倾心拜交。徐悲鸿早年画迹极为难寻,悉数公私所藏,亦只有《诸老图》、《康南海六十大寿行乐图》、《三松三骏图》等有数几幅。首现拍场的《秋林三骏》是研究徐悲鸿早年学习交游的重要资料,更是完善徐悲鸿艺术之研究的重要范本。其学术、艺术、市场之价值,识者当知。
徐悲鸿《秋林三俊》局部
《秋林三骏》横6尺,纵3尺,以水粉画成。18平尺之巨幅写重九白桦,秋草池塘,两大一幼、黑白红三马,一侧两背置于画眼之中。画面右下行书题跋落款“孑民先生雅教。戊午重九,悲鸿”,并钤白文“徐悲鸿印”。以此可知,此件巨制正是徐悲鸿相赠蔡元培之作。
徐悲鸿《秋林三俊》局部
从现存徐悲鸿早年的作品可以看到,水彩水粉、水墨加勾线的画法是其这一阶段常用的方法,其中我们可以到他对西画在该阶段的理解和借鉴。水彩水粉以色彩和光影为主要造型手段,其勾勒轮廓的笔线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技法类似,这种画法强调质量感,是彼时常见且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中西融合的画法。虽然本质上说,水彩水粉是西洋技法,但它用水调色,有透明性,可以留白,物像的勾勒又与中国传统技法类似。因此,彼时正在反思、探索中国画发展路径的许多艺术家都选择以水彩水粉作为突破口。徐悲鸿、陶冷月、方人定等等,他们的中国画都从水彩水粉画中吸收了营养。徐氏早年作品如《影像》、《诸老图》、《西山古松柏》等等都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画法的影子。
徐悲鸿 西山古松柏
以《秋林三骏》为例,此件以水粉作成,画面色彩感强,物像色感饱和度高,同时注重调色时水的作用,使画面有很好的空气感和流动感,色调和谐。黑、白、红三匹马的造型以光影块面为主,暗处反光,局部辅以线条勾勒。马的造型、结构已十分准确,现实出其时徐悲鸿扎实的写实能力和他对西画结构的清晰认知。康有为语“写生入神”便是对其这种能力的赞誉。
康有为评徐悲鸿
从包括《秋林三骏》在内的一批早年作品中可以看出,此一阶段徐悲鸿的大量创作游走于传统中国画和西方水粉水彩画之间,无论哪种画法都没有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正是他中国画改良论的最初实践。这与彼时整个中国画坛的大环境相关,与其年幼时接触的民间写真术有关,与其在上海时接触到的大量带有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西画因素——如月份牌画——有关,与他游日半载的所见所闻有关,也与其在京沪两地观摩公私庋藏的见闻有关。关注光影、块面,追求真实感,同时对于中国画某些传统再研究和继承,便是这个时期徐悲鸿创作的基本特点。
《秋林三骏》成画距今时已过百年,“文革”中此画曾被抄没,“文革”后再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