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
时代 | |
门类 | 陶瓷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45454)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图片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底部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简介
菱花式花盆,北宋,高18.3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3厘米。
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折沿,深腹壁,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盆里满施天蓝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
此种花盆一般与盆托配套使用,是宫中最常用的陈设瓷。此盆为菱花式,以近于直的微曲廓线构成丰润端正的形体,以凹凸变化的曲线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边,腹部的棱线与菱花式口沿、足边相呼应,和谐美观,是造型设计中实用与美观融合一体的典例。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这美感在于釉色凝炼含蓄,浓厚质朴。钧釉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兼具宝光内蕴不透明的乳光状态和绚丽多姿的窑变现象。美丽的釉色同具有微弱透光性的乳光状态结合在一起,赋予钧瓷一种莹润幽雅、美丽含蓄的光泽。
钧窑花盆有长方、六方、菱花、葵花、海棠、仰钟式等。尽管形式多样,但都实用美观。菱花式花盆通体披挂的玫瑰紫色釉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互映衬,犹如夕阳与晚霞辉映,给人以美的遐想。
相关知识科普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玫瑰紫釉
是宋代钧窑创烧的一种窑变釉。釉料中含有氧化铜、铁、钴、锰等呈色元素,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呈色绚丽多彩,斑驳瑰丽,红、蓝、青、紫相映成辉。据科学测试分析,该釉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折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因釉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蓝色相映,宛若一片彩霞。
花盆
栽种花草的盆具。宋代最名贵的瓷花盆品种是钧窑专为宫廷烧制的玫瑰紫釉器,通常与花盆托一起使用。明、清两代花盆造型亦很丰富,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长方、正方、六方、八方、椭圆等式,大小不等,以适应不同用途。装饰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天蓝釉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蓝釉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海棠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