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仇英归汾图卷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仇英归汾图卷 |
时代 | |
门类 | 绘画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新00047827)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仇英归汾图卷❖图片
仇英归汾图卷❖简介
《归汾图》卷,明,仇英绘,绢本,设色,纵26.9厘米,横124厘米。
图绘山西汾河流域风景。垂柳成行,百姓生活点缀其间。景色疏旷清远,线条细劲简练,笔法在刻意中见疏放,可见赵孟頫、文徵明画法的影响。
本幅自识:“仇英实父制”,钤“仇英”朱文印。后幅有傅山、陈九德、邓黻、周天球、彭年诸家题跋。
本幅钤鉴藏印“翟枢秘玩”。
相关知识科普
仇英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三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门画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和文坛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
傅山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别署公之它(一作他),号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亡后隐居不仕,以行医为生。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博学鸿词科,强征至京,以死拒,放归。能绘画,精医学。书法篆、隶、真、行、草无所不精,以草书最富特色,笔力雄奇恣肆,追求生拙真率的艺术境界,是清初书坛大家。有《霜红龛集》行世。《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八有传。
周天球
周天球(1514—1595年),字公瑕,号幼海,又号六止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少游文徵明门下,学习书法。文徵明称赞他:“他日得吾笔者,周生也。”能画兰,善篆古隶行楷。晚年能自辟蹊径,吴中丰碑大碣,多出其手。
彭年
彭年(1505—1566年),字孔嘉,号隆池,一作隆池山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人称长者。著有《隆池山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