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书法长卷全图《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纸本,11行,102字。日本广岛安达氏藏,毁于火。《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江邨消夏录》著录。刻入《淳化阁帖》、《十七帖》、《三希堂法帖》。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钟盖唐之越公也。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永昌元年(三二二年),为王敦爪牙。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太宁三年朝廷大赦。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抚为王导所用。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此帖是王羲之尺牍名作,于率真自然中表现了极深湛的功力。101字各具形态,变化多姿。王羲之笔走龙蛇,血肉莹润,妍美而不柔媚,娇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笔势婉转自如,洒脱畅达。通篇全以意使笔行,虽然“草书意多于法”,但其中又具精熟草书法度,笔笔有变,字字意别,由法求意,正如朱熹所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凡笔锋到处,无不点画振动,气韵生动,阴刚与阴柔统一于笔下,表现出东晋书法家所特有的审美追求。将动与静、正与欹、藏与露、方与圆、收与放等对立因素熔于一炉。应该说,此帖成就应不在名帖《十七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