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手镯
约自战国早期,由周代早期重视人体上半部悬挂佩饰,逐渐移至腰间悬挂,有挂于中央的,亦有挂于腰间两侧的位置。在战国河南信阳出土的“彩绘漆木女俑“,湖北江陵武昌义地M6墓的“彩绘木俑”,都反映出佩带的状况,战国时期骑兵已成为战争的主力,骑技的训练有其必要性,“戎服”因而逐渐普及,“革带”已成装饰重点,各种精美“带钩”的出土,反映带饰受到重视。
唐至明代,汉代帝国的解体,胡人南下,至南北朝,结束了中国上古的礼仪制度,和田玉亦在此一重大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其礼仪化功能的主流价值,转化成为生活化的艺术品与装饰品。和田玉市场,至隋唐时期,当时社会胡化之风虽然盛行,但正式的冠服制度体系,玉器与服饰形成的礼仪化服饰,仍然保持一脉相承的礼仪本质.依附于官服体系。例如”朝服”,玉器 礼仪功能.已转向腰间,以“玉带饰”的形式,扮演着传统象征意义的礼仪化功能。
辽宋金元,玉石带制度仍继续沿袭,公服系统所服腰带,成为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宋代以革带为基础,原则上带饰用有色绢绸包裹,分红、青、黑三色,这种革带的形制,一般分为两节,前后备一,前面的一节,在末端装有带尾,带身装有孔,前面的一节饰有带铐.使用时两端扣合。所谓玉带即在带上饰以玉版牌饰,称为“玉铐”,“镑”的形状,以方形为主,间以圆形,玉饰版的数量视品级高低有所差别,玉版上的纹饰,以龙纹、春水、秋山、飞天等为主。
明代“玉带”为尊贵品位的象征,与“龙袍”代表的象征意义等同,形成明代特有收藏玉文化带的风尚,这种风气之盛行,可从明代两位被抄家的权贵的收藏中得到印证。例如海宁王,在明史《钱宁传》中记载:“藉其家,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