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非物质遗产,这些“巧合天工”的艺术品,都是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玉石的自然特性及形式规律逐步掌握、熟悉、运用的结果。现在我们总结一些常见的经典雕刻刀法
一、阴刻线
阴刻线是最简单的工艺,只要有工具,有着力点,发力即可产生线条。我们在古玉上,最常见到的就是阴刻线,只是由于工具不同、材质不同、熟练程度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工艺水平与特征。战汉阴刻线已经十分成熟 如图:
(商代玉刻铭柄形器局部图)↑
(古玉上的阴刻线)↑
春秋玉虎
汉代玉璧
汉代玉铺首(背面)以上是总结的阴刻线刀法
二、一面坡(斜刀)
西周中期以后开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雕刻刀法,垂直着向下的阴刻线逐渐变成一侧壁垂直,另一侧成斜坡状,断面呈三角形的雕刻技法,俗称“斜刀”或“一面坡”工艺,如图:
(汉代八刀蝉)↑
(玉猪握)↑
(西周人面纹玉饰及拓片)↑汉⼋⼑是⽟雕⼯艺史上宽阴刻线雕琢的巅峰之技,是汉代经典刀法,是葬⽟⽂化带来的特殊⼯艺产物,也是典型的一面坡工艺。
三、游丝毛雕
战国晚期到汉代玉雕中常见一种纹饰细如毫发的阴刻线,俗称为“游丝毛雕”如图:
(春秋兽面龙首纹玉饰)↑
出自汉代螭龙纹壁(局部)上的游丝毛雕↑
游丝毛雕特点最早见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卷14《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高濂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 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曾无殚迹。”四、双勾 1.双勾减地 是通过减地,也就是把料子向下通过削磨,使阳纹微微凸起于地子(平面)之上,也叫减地隐起,或浅浮雕。这种方法在红山、龙山、石家河文化等及商周古玉中均有出现。如图:
(石家河文化减地阳纹)↑
(红山文化“C”形玉龙)↑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 石家河文化特征)
汉代玉剑首
红山文化C玉龙
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龙形简洁明快,眼、吻部以减 地浮雕法使之突出,龙首仅雕 以简单的阴刻线和网格纹,龙身打磨光滑,不再有任何装饰,但整体形象给人极具动感的震撼力!
2.双勾挤阳
(商代双鸟首璜佩及拓片)↑
春秋时代古玉
春秋玉虎
商周之时,玉器雕琢中流行一种双勾阴纹,是以两条紧邻的阴刻线的方式使中间的阳线突出,雕琢中既不减地,也不浮雕, 终条并不高于平面,但视觉上却有阳线的效果,又称“双勾”、“双阴挤阳”、“假阳线” 或“双勾碾轧”。多用于动物、人物眼睛及身体纹饰的刻划。如图:
(周代玉虎)↑
3.双勾剔地
(剔地隐起阳纹)↑
双勾剔地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将纹饰线条以外的地子剔除,地子不抛光,图案抛光形成反差,以达成浅浮雕的效果。这是唐宋及明代玉带板、明清玉牌饰的主要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最常见的地方是明代的帽正、帽花和带板上。也是现在很多玉雕师傅较为常用的减地工艺。
五、镂空
春秋以后,镂空技术被大量的应用于玉器雕刻之中,战国时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主要用于片状器物的镂雕,同时也出现了少量立体镂雕作品,其工艺风格一直影响到汉魏时期。如图: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
↑战汉玉璧
↑汉代玉璧
(战国四龙镂空绳纹玉环)↑
商代玉器多是在边缘使用,两周时则采用逗点式镂空予以点缀。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质琢玉工具的广泛使用,镂空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大放异彩,镂空的应用也使器物的构图更为活泼,影响了玉器风格的转变!
商代玉龙
六、U形纹
是指器表以阴刻技法雕琢有旋转放射状线纹(或宽槽)的一类玉器,表面凹槽形,从侧面看形状像“U”而得名。最典型的就是勾云形玉佩。如图: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佩整体造型浑厚质朴,四角勾形宽大浑圆,中央勾形运用统一变化原理打破对称,玉佩更显神秘、灵动、自然!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治玉工艺》徐琳著 紫禁城出版社
《中国古玉器图典》古方著 文物出版社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十五卷 古方著
科学出版社
《 故宫搏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玉器》
张广文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以上就是我们常用的经典雕刻刀法的总结,非常感谢大家阅读!
作者:苏泰阳 指导老师:翟景春老师
——出自《此间玉舍》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