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玉器被确认以来,学者凡论及红山文化或红山文化玉器,则必然要涉及勾云形玉佩,还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勾云形玉佩进行专门讨论。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造型与纹饰都颇具特色:一般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勾,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长度在10至24厘米之间,器体的长度明显大于宽度,本文称之为长型勾云形玉佩。这种玉器最早发现于阜新胡头沟和凌源三官甸子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在1984年和1986年发表的发掘简报中,发掘者分别将其称作勾云形佩饰和勾云纹玉饰,此后学者普遍称这种玉器为勾云形玉佩或玉勾云形佩。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还有几种与勾云形玉佩相似的造型。其一是与典型的勾云形玉佩相比,体略短,近方形,除四个卷角,上、下边还有三至五个较大的凸齿,上边中段有两个小穿孔,本文称之为短型勾云形玉佩。其二是镂空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两眉之间有一圆孔,下部有一排牙齿,表面琢磨相应的浅凹槽,多称之为带齿兽面纹玉佩或带齿动物纹玉饰。
其三是器体除了镂雕一个主体弯勾外,还派生出若干个弯曲流畅的勾角,似一片片飘舞的羽毛,本文称之为多勾形玉佩。其四是一端为弯角,后有长柄,一般称之为玉勾形器。
上述的这几种器型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均在器表随器型的走势琢磨出宽缓的浅凹槽作为装饰,且器体的边缘逐渐磨薄呈刃状。此外,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M9出土的一件玉器,体近长椭圆形,下边雕若干齿牙,中央钻三孔,如镂空的双眼和眉间的系挂孔,表面无浅凹槽装饰,似为带齿兽面形玉佩的未完工或简化形式,本文称之为简化式带齿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