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然而在史前文化时期,艺术品中的人物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对客观事物的刻板描绘,“它是插着原始宗教(或巫术)的翅膀降临人间的”。当时,远古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了一个个他们所需要,所敬仰的人物神灵,并尽自己的技艺和能力,给作品输入了较强烈的神韵和美感。这些简单的、原始的人物图纹及人体造型的刻划与塑造,不仅仅是原始人生活的写照,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及风俗在艺术领域中的折射,同时也反映了史前人浓厚的宗教意识。
1、神话的原始社会玉人像
玉石人物雕像在史前文化时期出土的不多,其中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是目前所见新石器时代较为罕见的人物全身像,它首次向我们展现了江淮地区原始先民的面貌和风采。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面人,也很有特色。他们大多为正面像,并以浅浮雕技法琢制而成。五官清晰,大眼凸鼻,双耳饰环,头戴扁冠帽。看那仪表不凡的神态,便可知它绝不会是随意雕成的单纯装饰品,倒有可能是巫覡类的宗教人物”或是祖先神的形象。
2、威严的商周玉
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开始实行以“礼”为重的等级制度。因此古代艺术品中的人物雕像,不但可以反映历代人物风貌和各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对研究历代人的社会制度、服饰演变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商代妇好墓出土十余件玉人,可以说是奴隶社会玉石人像的代表。其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主要注重夸大了头部的描绘,尤其是在面部五官着力较多。这些玉人多圆雕或跪坐,蹲踞或双手扶膝状,并根据功能和身份,有着不同的衣、冠和发式,明显的表现出不同阶层的人物造型。
总体来看,商代的玉雕人像有一定的写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宗教意义或政治意义的。尤其是那些与神鸟交合的形象,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美术作品中错综复杂所表现出来的神祗、祖先、神灵动物三者合一的统一体。
西周时期,单体玉人出土的实物比较少。周人把许多文化与观念结合在这种玉人物造型中,使之赋有一种社会性的意义和任务。可以说它是周人思想习俗的再现,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神灵、祖先、图腾崇拜的远古遗风。
总体来说,奴隶社会的玉石人像,一方面保留了原始宗教的巫术色彩,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奴隶主及奴隶形象,如果带兵玉人为“妇好”说成立的话,那么早在商代就开了为墓主人塑像的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凡出土玉人的墓葬,皆为王陵区或贵族奴隶主墓,从而说明了在奴隶社会中,玉制人像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它可能同其他玉制礼器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也可能是奴隶主贵族阶层一种权力的象征。
3、写实的东周汉代玉人像
在中国礼崩乐坏的战国春秋时期,新兴地主和贵族阶层已经开始在寻求、统帅着一种新的审美倾向。他们不再以原始文化为基限,去单纯的膜拜,而是更加注意轻松、活泼、自由的贵族生活,在艺术上也尽力向着形真神似的方向发展。此时玉器中的人像,已不再是那种带有神秘色彩和崇拜意识的神灵了,他们大多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玉器中,较成功的作品要数风姿绰约的舞人形象了。究其原因,一是各诸侯的宴饮、祭祀、礼仪等活动,无不以乐舞作陪,而舞女们那动人的美貌,轻盈的舞姿,又令人陶醉;二是战国时期盛行佩玉,玉舞人大多被琢成扁片状,上下有穿,可以随身佩戴,所以这一造型便成了人们喜爱的装饰器物了。
目前考古资料中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玉舞人,传是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的组佩上的一件饰品。其造型为对称的两个舞女作甩袖对舞状,姿态美妙,雕刻精美,是战国玉器人物造型中最难得的珍品。
战国两汉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可称得上是一个黄金时代,不少质佳工巧、精美绝伦的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其基本特点是,对事间现实生活的肯定,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是观念、情感、思想上的解放。
4、生活化的隋唐明清玉人像
东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几度兴衰,直至唐代,封建社会开始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建立典范的水平,而且在工艺美术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它以那博大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吸收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使佛教、神话、少数民族乐舞、中亚波斯花纹一并融进了唐代作品之中,创造出了一个灿烂无比的新天地。在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胡人形象的出现。他们梳着卷曲的发型,深目高鼻。肩披飘带,身着紧身短衣,足穿尖靴,或坐或跪,神态逼真自然。还有一些玉带銙上的人物形象是作舞蹈或进献宝物状的。他们手捧金光闪闪的珠宝,有的手持阿拉伯、波斯一带流行的精美器物,如凤首壶等。其人物造型和服饰如出一辙,是中国玉器人物造型中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这种人物图像大多被雕琢在玉带銙上。
在传世文物中,也有一些人物造型的玉器。随佛教艺术传入的飞天,在唐代的玉器中也开始出现。因为飞天在佛教中被描绘成专彩百花香露,能乐善舞,向人间撒花放香。造福于人类的神仙,所以在唐代玉器中,它被雕成身穿长裙、肩披飘带的女性,身下常饰以流动的云朵,一副仙人悠然飘逸之神态。
其整体造型十分突出儿童的特点,隆起的大后脑勺,宽阔的前额和小巧恬静的五官,都刻划得十分形象。在传世的作品中,这样的玉雕作品数量不少。是当时艺人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实写照,儿童玉雕像也反映出此时期玉雕人像更加完美和生活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孩童像,在细部刻画上,服饰较宋代宽大,衣服纹线写实性较强,流畅飘逸,富有一定的立体感。五官琢磨的细腻逼真,起伏有致,边角清晰,大多孩童的嘴角处均上翘作微笑状,特别是姿态变化较前期增多。同时除荷花外,还常与多种动植物、文字、符号相组合,从而构成一幅吉祥、喜庆的民间生活画面。
本文摘自:常素玉的《古玉鉴定与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