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为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正因为这份脱俗,蝉在古人心中代表着高雅,是清高、廉洁的代名词。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在玉器雕刻领域,蝉也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早年的蝉,因其蜕壳变化的特殊性而被古人所看重,并以此赋予了它脱胎换骨、复活再生的神秘玉器寓意。其后,人们又因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特点引申出了更多的玉器寓意,将蝉视为清高、廉洁的代名词。古代玉蝉按用途分为唅蝉、佩蝉、冠蝉三种。唅蝉,即含在口中随葬的玉蝉,一般刀工简单,无穿眼;佩蝉则是用来当作佩饰的玉蝉,顶部有眼,以便于佩戴;冠蝉就是镶嵌在帽子上的饰物,也无穿眼。
和田玉蝉
初唐虞世南诗《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句,认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由于蝉身居高树之上,而并不是凭藉秋风。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此件作品即取意于此。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赋予了蝉更多的含义。例如在腰间佩挂玉蝉,谐音“腰缠(蝉)万贯”;佩挂在脖子上的则名为“一鸣惊人”;伏卧在树叶上的玉蝉,又玉器寓意“金枝(谐‘知了’音)玉叶”或“守住大业(叶)”等等。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各类工艺品里,蝉的身影时时可见,其中更不乏精品之作。有人为此戏谑的说,真蝉聒噪,假蝉却令人神往,在这一点上,蝉还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