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玉雕市场的风向标,仔细翻看今年各个拍场的当代玉雕成交记录,不仅成交价格下挫,而且交易规模萎缩。然而,拍场交易只是中国玉雕整体交易的一个缩影。据新疆和田玉市场信息联盟的最新资料显示,虽然和田玉有收藏级料、优质加工料和普通加工料的等级差别,但各级和田玉的身价普遍出现下调:处于顶端的收藏级原料的最低价不变,最高价下滑10%;处于中间层次的优质加工原料,最低价下跌10%,最高价下跌15%至20%;处于最低端的普通加工料,最低价下跌10%,最高价下跌20%。
十二生肖玉挂坠-鼠
变化最大的则是中端玉雕艺术交易。有业内人士估计,此板块的销售额直降70%。中国玉雕艺术评论家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和田玉过去凭借着市场的红火,即使是随便的雕工也能卖到很高的价格。“可是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即使是刚入门的玩玉人也能在短时间内辨别和田玉的优劣,他们对品质差的和田玉根本不屑一顾。同时近5年来随着和田玉的广义化,其产销猛增,仅乌鲁木齐市从事经营和田玉的商家就从两三千家迅速膨胀至四五千家,市场一时难以消化。”陆华说,和田玉中端市场的现状,一言以蔽之,就是“生产环节绑架商业环节”。
同时,随着艺术品金融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传统玉雕的投资观,也形成了以“材质”认定玉雕作品优劣的共识。这种愈演愈烈的“拼材质”的“伪共识”,造成了“面粉贵于面包”的不合理现状。对于生产者来说,“以料取胜”的价值观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原料卖得好就做什么原料,什么题材产品卖得好就做什么题材。最后产品的“模仿”、“抄袭”之风盛行,买家看到的是产品的千篇一律,作品的严重雷同,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每天一万件观音像流入市场”的场景。
综上种种,和田玉“奇货可居”的盛景已不再,其商业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