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玉器。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人都对它情有独钟,并把它作为神灵宝物进行崇拜,赋予它特殊的涵义。在古代,秦赵两国会因一块”和氏璧“而引起国家之间的激烈争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则直接以玉为开端,把主人公贾宝玉写成是神石的感应物,而古代皇帝更是把玉石直接做成玉玺,化身为皇帝权力的象徵,和龙一样,古人都把它看成是祥瑞的象徵,我们也可以从汉字看出来,只要带玉的汉字大多都是表示很贵重的东西或者是美好、高尚、赞美的意思,如”宝”、莹、玺、璧“还有一些王字旁的”瑜、瑕、瑞、瑁、瑗、珍、珠“,先秦时期,“王”通“玉”,后来有“王”了,才加了一点为“玉”,本叫做“斜玉旁”,即“玉”字的一“点”被“挑”遮盖,是斜着的“玉”,“斜玉旁”的汉字,90%都和玉有关系。以“玉”成为成语的有“冰清玉洁”、“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
在古籍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对玉的推崇达到何种地步:“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礼》。“君子比德如玉。”——《礼记》“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在政治方面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礼》中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壁。”这一切,为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响到民间的广大基层群众视玉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以及美的参照物。
在殷商时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业已初步完成,玉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学派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学说,需要用一些物质的载体,故而总结了殷商时代开始使用和田玉的经验,尤其注意到统治阶层喜爱和田玉的感性经验,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去比附于和田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进行从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德;“十一德”、“五德”之说。《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田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