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讲的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任何作品
都是表演者与制作者的心血
为之付出的努力和过程
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为什么作品耐人寻味,经久不衰
因为下了功夫,用了时间
所看得到的作品
我们今天来谈谈雕刻,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国家,对于玉石类作品最高精神层次的赋予,应该是人物造像最能突出与体现了吧
而在人物造像中,又属佛类造像最为类型众多且难以驾驭,因为在对于佛像的制作过程中无法进行便捷的现实对照物的考量与模仿,只能循迹古代各个朝代中各大造像特点和对现存艺术品的参照进行制作
所以一件作品在完工状态下,我们所呈现的样貌,是对古人高超技艺的致敬,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和文化修养的同时,融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题材与审美元素,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考量和对市场的足够多的经验,才可以做到这点
部分作品
部分作品 所看不到的背后
"作品"二字,是我们对于结果的尊重,一件精良优美的玉石造像,从料石要经得起千锤百炼的刀雨洗礼,从选材要经得起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审美传承,从制作要耐得起心爱藏友的不断品味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沉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方可造就经典,一切都是用时间换来的,就像一个美术班级同一副画像一百人去临摹,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人可以完美复刻,而又有不到百分之五的人可以传神,二八定律存在于广阔的自然界中,而一名真正的玉雕师(我想狭义的指这个词,不是会使机器就叫玉雕师)就是经过自然的淘汰使之自己强大
那么一件作品需要经历哪些环节才可以示人呢
选料
好料配好工,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载体,一块玉石要经得起推敲,首先质地要完美,好钢用在刀刃,通过过滤掉99%的料石,方取其一,再剥其糟粕,留其精髓,大自然的不完美恰恰反衬出了作品的稀有
学习与讨论
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的缩影,其一丝一发反映出了当时朝代的文化特点与人文精髓,一件作品在开动之前,必须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查漏补缺,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的是什么,怎么去做,方可下刀,而不是照猫画虎
绘画线条与临摹
通过绘画,掌握人物的动态比例,了解衣式、飘带、细节的处理技巧,每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笔不离身,数载春秋不足以来说是可以游刃有余,而是周而复始,一切当作新的起点,画的是画,修的是心
通过预先在纸面上设计和灵感,来最后确定作品题材,再有2D转向3D的过程,玉雕师需要很强大的知识储备与制作能力
对料石的设计
通过对料石的去糟留精,顺其自然的在料石上设计符合其舒展规律的造像,将自然与人文进行完美的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前期铺垫,而这一过程,有些人一走就是十载春秋方可入门
琢与磨
现代工具的雕刻机虽然大大降低了制作周期和时间,在强有力的工具面前,仍需熟练掌握上百种工具针头,牢牢记住每一种工具所赋予作品的效果
如果说绘画是做加法,那么雕刻就是做减法,加法可以通过更多的细节去使之丰满,而减法错一笔则满盘皆输
抛光
作品制作完成,需要对作品进行抛光打磨,把刀痕和毛糙去掉,这一过程不亚于雕刻,需要对制作过程有着足够的理解能力,顺其刀法使之自然,需要足够懂雕刻,在不破坏任何细节的前提下才能使作品得到升华,反之则是破坏。
定妆与包装
我们希望我们所交付的,是一件由我们亲手打造的艺术品,并且也希望有缘人得到的是我们满满的诚意,从制作到最后定妆拍照、包装发货,足够的认真和每一处细节,是对每一件手工作品的足够尊重
我们将每年的作品按照不同阶段分类,粗略统计,得出近千小时完成一件的绿松石作品,而白玉和南红等较硬玉质的制作周期和设计时间常常是几倍的增长都在正常范围
我们的团队,同时为一件作品服务,从料石的进入到最后的交付,每一个环节都是时间的付出,而换来的是其潜在的价值,我们希望每一件作品都具备收藏的意义,因为每一块玉石都得来不易,并且独一,我们希望赋予其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大自然的美相结合,这才是艺术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