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形佩
春秋风格。玉龙形佩周身受沁,局部呈红褐色。镂雕片状龙形,龙身盘曲,呈W形,中间有双孔。两面纹饰相同。龙作盘旋游动状,给人以律动感。龙首五官清晰,玉龙佩工艺精致,善用双阴线勾勒眉、颚、翅、尾等部位,并伴有鱼鳞纹修饰细部。龙佩双面均饰凸起的谷纹,转角处的线条流畅圆润。最值得关注的是,龙身拱处雕琢有翅膀,飞龙在天之势跃然而上。
龙形玉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呈片状,以龙的形象为雕刻主题,主要表现龙身的曲卷形态。从各大馆藏来看,龙形佩的龙身曲卷的形态各有不同,千变万化,但线条均十分流畅,具有动态之美。
此龙佩尺寸大,品相端庄,雕工精致,应为当时最高级的贵族才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龙佩造型、纹饰、雕饰手法具有春秋时期特征。
白玉高浮雕双螭龙剑璏
西汉风格。玉剑璏呈白玉种,质地细腻,生坑、灰皮。体呈长方条状,两端出檐,且向下微弯卷。正面高浮雕两只螭龙,小螭回首相望大螭龙,其头部似猫,圆凸眼、大鼻、尖耳,长颈,身形修长逶迤,呈S形爬行状,肢体扭动且颇具张力,生动洗练。背面是长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是贯穿革带的透孔,作穿系之用。
剑璏又称剑鼻,《说文·玉部》:“璏,剑鼻,玉也。”玉剑璏属玉剑饰的一种。所谓玉剑饰,即镶嵌在剑柄、鞘上,用作装饰的玉质附件之统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一组。玉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是装饰在剑鞘上方一侧,用来贯带系剑于腰部的器物。
黄玉水盂(配金勺)
清代风格。水盂以珍稀黄玉制成,呈钵形,圆口,平底,打磨光洁,内壁掏膛匀净。周身不琢纹饰,尽显黄玉质地之润之美。配有纯金水盂勺,金勺柄端錾刻成龙首,龙嘴大张,双目突出,双角后披,表现出龙之威严与霸气。黄玉与金均属极其贵重稀有之材,又因颜色相同,彼此搭配,既美观又高贵。
红沁勾云纹玉环
春秋风格。这件玉环形制小巧,原白玉质地受沁,红沁布满全器,经过前人精心盘玩,感觉已脱胎换骨,透光下色泽更为优美。玉环较为厚实,外边缘及内边缘均凸起阴线,形成圆形。玉环双面施工,雕勾云纹,也有学者将此类纹饰称为变体蟠虺纹。此勾云纹朵朵粗大,云头凸起而饱满,雕刻刀痕宽且深,不同于战汉时期密实细腻的勾云纹。同类纹饰在春秋时期玉璜、玉玦及其他玉饰中可见,为典型的春秋勾云纹特征。
红沁玉勒子串饰
良渚文化风格。五件玉勒组合成串,配色一致,呈深沉古雅的红褐色,每件玉勒均盘玩得光润油亮。最下方的玉勒形制较为特殊,呈四面锥体,与上方的圆柱形玉勒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特别的安排,显得匠心独具,使人在统一的基调中,又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具有强烈的视觉感。
玉冠状器
良渚文化风格。南瓜黄,熟坑,油润,光泽感好,周身有沁色,形如流云。冠顶切割成宝盖头结构,居中有圆形对钻孔。两侧内收,底部减地磨薄,形成细长突榫,榫上有两个对钻小圆孔,嵌插时可插销固定。
玉冠状器,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类,多为馆藏,器形的变化规律相当清晰。早期顶端平直或有圆弧形凹缺,榫部与背体间没有明确分界。后期冠状器底部出现扁榫并逐渐变薄变小。
玛瑙巧雕龟鹤延年饰件
宋元风格。以玛瑙为材,分色巧雕圆形玉饰。刻工以青绿色部分巧作荷叶,自然写实,纹理清晰,经脉毕现。又以黄色部分巧雕龟鹤纹,龟口吐祥云,鹤回首相望,寓意龟鹤延年。此玉饰题材吉祥,浮雕、阴刻技法质朴,雕工、题材均具有元代玉雕风格。整器分色明确,将玛瑙的两种色泽巧妙区分并加以运用。
双龙形玉珩
春秋风格。此玉珩白玉种受沁,肉厚而透灵,形制非常特殊,器身长弧似弓,琢长弦纹为龙身,线条流畅柔和,身形狭长,向下弯曲成珩,头部大角度上翘,与腹部贴合,双龙抽象且写意。玉珩中部则细阴刻网格纹、云头纹等,左右对称,恰似羽翅。玉珩满身红沁,呈色古雅,形制独特,存世极为少见。
白玉御制诗龙纹砚屏
清代宫廷风格。和田白玉籽料,呈色洁白细腻,可视为“羊脂白”级别。砚屏主体为椭圆形玉牌,呈扁平状,正面高浮雕穿花龙纹,龙身细长,线条流畅,呈飞腾之势。
背面阴刻御题诗,全文为“御制诗。月浸腾增洁,烟龙不染尘。罗浮仙古迥,上苑独魁春。甲子冬”,刻字隽永秀丽。砚屏底座为紫檀木雕成,高浮雕鹰纹,周围以祥云装饰。此砚屏选材上乘,为极少见的白玉籽料,主体龙纹及御制诗的搭配,更显器物之尊贵,底座亦雕琢得恢弘大气。整器雕工细致,选材、做工均具有宫廷文房精美高贵的特征。
白玉仿古饕餮纹觥
清乾隆仿古风格。白玉觥,形制端庄,觥口沿饰回纹,上下雕蕉叶纹,中间浮雕饕餮纹,一侧镂空夔龙形耳。整器纹饰琢磨精细,形制、做工具有清乾隆造办处玉作风格。配有木座。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了许多此类仿古器物,在宫廷中用于陈设,是当时极为风行的观赏玉器。乾隆皇帝对玉觥极为钟爱,《乾隆御制文物鉴赏诗集》中就有十五首赞美玉觥的诗篇。
此玉觥尺寸虽不大,但小器大作,细节雕琢一丝不苟,具有乾隆工精细规矩的特点。置于案头,端庄典雅。
兽面纹玉勒子
良渚文化风格。玉料呈牙白色,直筒状,两端平齐,中心对钻穿孔,略有偏斜。器身上下两层纹饰,其上按照相等的距离,减地雕琢刻划神人兽面纹。纹饰经过简化,仅突出神人的大眼。整器造型古朴,极富神秘韵味。良渚文化可找到同类器物作为参考。上配同时期素玉珠。
绞丝纹玉环
战国风格。玉环为圆体环状,局部有沁,周身饰以阴刻线,其线条规整,抛光精致,一股一股循环往复,如绞拧的绳索,俗称扭丝纹或绳纹,具有典型的战国玉雕风格。绞丝纹最早实物见于良渚文化绳纹玉镯。春秋战国时是绳纹古玉的鼎盛时期,绳纹镯、环时有出土。王侯贵族使用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的青玉较多,白玉极少。此时的绳纹较细密,并360度斜向绞圈,考古学术界将这样的绳纹称为绞丝纹或扭丝纹。
玉龙形带钩
宋代风格。此龙形玉带钩形制小巧独特,玉质受沁严重,器身呈红褐色。螭龙回首,身体部位以粗阴线刻画,形成较宽的坡面和较深的刀痕,龙尾卷曲。
整器刀工具有随意性,但又能准确的将龙的形态塑造出来,以肖生动物的姿态创造出龙钩的造型,可一窥古人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玉雕工艺的娴熟与精湛。
白玉麒麟带饰
明代风格。白玉带板,质地莹润,四方形片状,多层透雕。上层为一带翼麒麟昂首阔步于一片山石之上,前后有灵芝仙草,其上有松树、梅花。麒麟侧身侧面,神态生动自然,橄榄形眼,浓眉,上唇上翘,双触须前伸,下颚有须,头发由双角间向前冲,身躯粗壮,肩有双翼向后斜出。底层为窗棂式锦地纹。
此麒麟玉带板以透雕技法琢制而成,刀工爽利大方,当为明代玉带板的经典之作,配嵌银丝木框及底座,改为陈设,以作观赏。明代玉带板作为中国古代玉带制度最后的辉煌,贯穿明代始终,成为玉带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
玉璜玉勒项链
良渚文化风格。良渚文化玉器中,玉勒子是其中的一大类,尺寸有长有短,且极具时代特色。本组项链中的玉勒及玉璜的制式工艺均具有良渚文化风格。玉勒满身灰沁,深浅不一,不同的玉勒呈现出不同的沁色之美。下方玉璜局部有红沁,光素无纹,上下呈弧形,两端呈三角形,制式古朴。珠、璜组合成串,极为不易,值得珍藏。
双虎首玉珩一对
春秋风格。双虎首玉珩一对,呈片状,顶端有穿孔,受沁明显,双面雕饰谷纹。左右双龙首雕琢细致,虎张嘴,嘴如桃心形。身首之间以阴刻线区隔,耳部微微凸起,形成“出戟”的效果。中间谷纹颗粒大,具有春秋纹饰风格。难得之处在于,如此品相完整又适合佩戴的成对玉珩极为少见。这对玉珩形制、纹饰完全一致,保存状态良好,且纹饰精美,可视为春秋玉珩经典之作。
白玉岁岁平安牌
清代风格。玉质光润洁白且厚实,致密莹泽,规格小巧,器形方整,开框,云纹牌头。正面以浅浮雕技法雕有两束稻穗及两隻鹌鹑,前后呼应,嬉戏于平地,表现祥和平安的氛围。鹌鹑栖息于稻禾之下,取“穗”、“鹌”的谐音,意喻“岁岁平安”。
玉牌背面刻篆体阳文“岁岁平安”四字,与图案相呼应,点名主题寓意。此牌玉质佳,寓意吉祥,为当下佩戴珍品。
白玉红皮诗文扳指
清代风格。以和田白玉籽料雕作扳指,用料考究,白玉质地一流,白而莹润,质地密实,一面留有洒金黄皮色,其余去地浮雕诗文“润逾□珩同雪白,意如赵□比水清”。
扳指又称玉韘。《说文》:“韘,射决也,所以勾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扳指是套入右拇指用于射箭时勾拉弓弦的,后成为射御者的象征。玉质扳指多为贵族显赫使用。此件扳指用料上乘,留有可人的洒金皮色,包浆温润,为清代文玩佳器。
人龙纹玉璜
西周风格。玉质青白,朱砂沁,片状,弧形,两端各一对钻穿孔。正面雕刻人、龙合体共身图案,饰眼目纹、勾云纹和弧线纹等。中部出牙,似人纹部分的发冠,极为少见。周代玉饰中人、龙合体题材多有应用,可能是受当时“以佩象德”风尚的影响,将现实与神话中的两个对象予以组合,从而诞生出人龙共处,合体或联体等奇异造型。
玉戈
商代风格。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有刃的“援”和嵌入木柄的“内”。这件玉戈形制典型,援较宽,内较长,器身光素无纹,具有商代玉戈的形制与特征。玉戈作为非实用性的武器和专用礼器的出现,标志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时代的肇始。
红缟玛瑙环
战国风格。红缟玛瑙质地,制成圆环,斜面通体光素无纹,环截面呈菱形,为“三才”纹,具有战国时期玛瑙环特征。此环制作规矩,边缘打磨圆润,色泽鲜艳,红如朱砂,质如丝绸,局部肌理如行云流水,整体品相完美。上配同时代的纯金兽头配饰。
玉剑格、玉剑璏2件
战国风格。剑格、剑璏选料白玉,满红沁,局部灰沁。剑格中间厚,两端薄,浮雕螭龙纹。剑璏制式规整,表面浮雕螭龙纹,经过长久盘玩,皮色已变幻得极为红润。两件玉剑具古意盎然,制式、风格具有战国风格。此类玉剑格在战国至汉代较为流行,使用时将其套在剑锋与剑柄之间的位置,用于挡隔。剑璏则为中间配饰,用来与腰间衣饰连接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