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美者,从字形上来看,像一根绳子穿戴几枚玉片,招供把玩。《左传》中“子罕辞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自古“玉”便与忠正廉洁结下了不解之缘。
玉石中感悟到古人的廉洁品节,并用玉的质量不断地净化心灵,校对人生,只要时间坚持不染纤尘的思维洁癖,温润如玉的正人秉性,比德于玉的典雅寻求,才能配得上美玉的质量,所到之处皆能受其正气的感化,润泽万物,惠及四方。
在管仲逝世一百多年后,孔子对玉德进行了愈加深化的论述,并在美玉上刻上了儒家思维的痕迹,其在《礼记聘义》中说:“正人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并赋予玉的“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
古人爱玉,常将玉佩戴其身,但并非如今人穿金戴银一般为了倾慕虚荣,而是重其内在,时间提示自己的德行操行。虽处世儒雅,谦谦度日,不计功利与得失,看淡物欲与尘俗,却也有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磊落,大是大非面前毫不退让,守得住准则与底线。